教授以一己之力得罪了整個廣東省。
最近,一位教授在短視頻里把廣東人飯前燙碗的習俗罵得狗血淋頭。他用"惡心"這樣的字眼,直接把1.2億廣東老鐵氣得集體暴走。
汪中求教授在20年前寫了本《細節決定成敗》,靠著這本書到處在各地進行講座和培訓,
他說非常反感廣東人用開水燙碗筷,燙碗是"無效消毒",那個場景非常的最糟糕,讓人非常“惡心”。還搬出一堆所謂的"科學依據"。
看看網友的看法,“搞不懂他是怎么混個教授頭銜回來的”、“說到底還是對飯店的衛生不放心,其實也就是個心里安慰而已。你想想,所有的食材餐具都在廚房,衛生情況都不透明,眼不見為凈嗎?不過這是個習慣,也不用別人批評。”、“細節決定成敗,汪教授說這話之前沒考慮細節問題啊,學術退步了哦”,看來不只是廣東網友,其他省份的網友也表示十分不解。
誠然,燙碗不能替代消毒,但是實驗證明,用80℃熱水沖淋餐具30秒,能沖掉包裝粉塵、洗潔精殘留,這難道不比直接開吃強?
更何況,這是廣東人自己的文化。
作為教授,連一個地方的習俗,文化都接受不了,甚至公開“惡心”評論人家飲食習慣,實在是鼠肚雞腸……
廣東人用餐前用熱水燙碗的習慣,主要源于對餐具衛生的擔憂。早年餐飲行業消毒流程不完善,食客自發用開水沖洗碗筷進行簡單殺菌,這也隨生活水平提高逐漸演變為餐桌儀式感的一部分。
根據多方考證,這套被稱為"啷碗"(粵語發音"lǒng碗"),在餐桌上,潮汕地區有 “幫客燙碗,情誼盡在水中” 的說法,與福建 “洗杯禮”、客家 “潔具禮” 并稱嶺南餐桌三俗。如果能得到廣東人幫你"lǒng碗",那通常是他們的最高禮儀了。
廣東人燙碗的講究,那可是一整套行云流水的功夫。
茶樓伙計拎著滾水壺挨桌添水時,老茶客們早就熟門熟路地開始操作,“沖碗→涮杯→燙勺”,就是用滾水沖洗碗碟內外、旋轉杯子燙杯口、浸泡勺子數秒,全程約 10-20 秒,主要針對直接接觸口唇的部位。
最后將廢水倒入公用"水盅"時,要沿邊緣緩慢傾倒,避免水花飛濺。這個細節體現廣府文化"財不外流"的隱喻(水象征財運)。
整套流程耗時約3分鐘,恰好填補等菜間隙。長輩常借機傳授禮儀,年輕人則通過幫鄰座燙碗展示教養,形成獨特的"餐桌社交貨幣" 。
說到底,這是廣東人的習慣,又沒要求別人也必須這么做,有啥可嫌棄的呢?
汪中求作為管理學者和公眾人物,近年來多次跨界發表爭議性言論,
作為茅臺集團特聘專家,他將“工匠精神”與白酒文化綁定,卻在短視頻中頻繁將話題延伸至企業管理之外的領域,被質疑利用“茅臺顧問”光環提升言論曝光度。
這次罵廣東人,明顯是嘗到甜頭后的又一次流量炒作。
一個公眾人物,只是通過片面數據或極端類比煽動討論,不僅暴露專業領域外的認知局限,也折射出部分公眾人物以“批判”為名、行流量收割之實的現象。
或許,惡心的不是廣東人燙碗,而是教授心里的偏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