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碚區教委主辦的“鑄魂教育”成果展示活動中,區人大代表、校黨委書記李忠良以《紅巖精神鑄魂,大思政筑基》為題現場授課,成為北碚區人大系統推動“大思政課”建設的生動縮影。
李忠良的講述帶領師生走進“三色課程”體系:
紅色基因課程以課堂為主陣地,歷史課上還原獄中斗爭場景,語文課解讀《紅巖》文學意象,讓“獄中八條”等革命歷史通過“學科浸潤+實踐體驗+價值塑造”三階體系融入教學;
綠色生命課程將勞動教育與家國情懷結合,學生在校園生態農場種植時,既能掌握農業技能,又通過“一粒米的長征”主題實踐理解“糧食安全”的戰略意義;
金色成長課程則聚焦科技創新與課題研究,引導學生以批判性思維回應時代之問,著力培養“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新時代奮斗者。
當講到“希望用紅巖火炬照亮成長之路”時,臺下響起經久掌聲,高一學生陳雨桐眼眶泛紅:“原來思政課不是枯燥的理論,而是先烈用生命寫就的‘成長指南’。”
深耕基層教育20余年,李忠良的“思政創新”早已超越課堂的邊界。
校館聯動,將王樸烈士紀念館變為“行走的課堂”,每月組織“獄中八條”情景黨課,邀請烈士親屬現場講述;
校地協同,聯合靜觀鎮政府打造“紅巖精神研學路線”,串聯烈士陵園、農耕文化體驗園,讓學生在行走中理解“革命理想與鄉村振興的傳承”;
薪火相傳,組建的“紅色故事少年宣講團”已堅持8年,300余名隊員走進社區、企業義務宣講400余場,最小的隊員年僅12歲。
近年來,北碚區人大通過“代表履職+教育賦能”模式,打出組合拳。廣泛開展“大思政課”建設專項調研,督促政府整合全區紅色遺址,打造“一校一特色”思政品牌;代表聯動,融合發揮教育、文旅等領域代表,聯動開展縉云山下的紅色記憶等研學課程,組織學生走進中共中央西南局歷史陳列展,通過400多件套實物、1000多張照片以及檔案資料,近距離觸摸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脈搏,推動思政課從“學校獨唱”變為“社會合唱”。
“思政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信仰的傳承。”北碚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依托川渝人大協同監督機制,推動紅巖精神、三線建設等跨省域紅色資源聯動開發,讓“行走的思政課”成為培育時代新人的“精神引擎”。(汪紀梅、劉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