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經費、下“國際禁招令”、威脅剝奪免稅地位、發起多項調查……對頂尖學府哈佛大學連番打壓后,美國總統特朗普意欲再下狠手。
據新華社報道,特朗普26日威脅稱,如果哈佛不提交外國學生名單,聯邦政府將考慮削減該校30億美元撥款,并將其劃撥給全美各地的職業學校。
迄今為止,面對聯邦政府的“霸凌”,哈佛沒有像其他大學那樣屈服,而是選擇“硬剛”。
一邊是權力金字塔的塔尖,一邊是學術象牙塔的塔尖,這場“尖峰對決”會走向何方?華府“為難”學府映照出美國怎樣的現實,又將帶來哪些沖擊和影響?
“戰爭”持續升級
特朗普“挑戰”哈佛始于3月的反猶調查。
新一輪巴以沖突延宕許久,也打破美國校園的平靜,多所高校爆發反以挺巴集會。
特朗普政府以學校縱容“反猶主義”為由,施壓常春藤盟校以及其他數十所高校進行“整改”,包括禁止在校園內戴面罩,廢除多元、公平和包容性項目(DEI)等,否則將切斷聯邦資金。
美國藤校雖為私立大學,但相當一部分預算依賴財政撥款。
在特朗普政府對精英大學的“圍剿”中,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布朗大學等紛紛成為靶心。
作為藤校“頭牌”的哈佛自然難逃一劫,其總值約90億美元的聯邦撥款和項目合同遭審查。
在政府的斷供威脅下,部分學校選擇妥協,哈佛卻堅持“不跪”,愈發成為火力對準的焦點。
4月,校長艾倫·加伯發表公開信,拒絕“整改”,指責聯邦政府無理干預學校事務。
特朗普政府隨即凍結22.6億美元聯邦經費以及6000萬美元多年期合同款項。
哈佛不服,將特朗普政府告上法院,指控政府試圖以凍結聯邦資金為手段控制哈佛學術決策。
5月,白宮與哈佛之間的“攻防戰”持續升級。
2日,特朗普揚言將剝奪哈佛大學的免稅地位。一旦取消免稅地位,意味著哈佛一大“財源”——富豪校友們的捐贈將被課稅;
13日,特朗普政府再斷一筆4.5億美元撥款;
22日,宣布取消哈佛獲得的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資質,禁止該校招收國際學生,并且逼迫哈佛交出國際學生名單。白宮還要求現有近6800名國際學生必須在90天內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留美身份;
23日,哈佛再次起訴特朗普政府。當天,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一名法官對“禁招令”發出臨時限制令,要求在5月29日聽證會之前“維持現狀”;
26日,特朗普再下通牒,以削減30億美元撥款為要挾,勒令哈佛提交國際學生名單。
此外,哈佛還面臨涉嫌種族歧視等多項調查。
為何“死磕”哈佛?
特朗普與哈佛何仇何怨,為何“死磕”對方?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刁大明認為,除了與哈佛反猶、倡導多元化等因素有關,背后還暗藏特朗普的“深謀遠慮”。
“特朗普對重塑美國高等教育以及整個教育體系具有長遠構想。”
特朗普認為,要讓美國再次偉大,僅解決外部問題還不夠,還必須解決國內問題。
比如,為解決財政、人口結構問題,特朗普采取減支裁員和嚴控移民的政策。
調整教育政策亦是其整體布局中的關鍵一環,反映特朗普對美國未來人口結構走向的擔憂。
“如果高校借DEI項目讓更多非白人通過高等教育占據國家治理的重要環節,那么,這樣的美國將不是特朗普或者他代表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希望看到的。”
刁大明指出,特朗普將教育政策視為“爭奪未來”的關鍵,期望通過教育政策改革,確保白人在未來國家治理和權力結構中的優勢地位。與此同時,將保守派價值觀注入教育體系,對抗自由派(民主黨)主導的“多元文化”“身份政治” 等理念,防止高校成為自由派“大本營”。
之所以對哈佛“下重手”,還因為哈佛不屈從,帶頭抵制,包括起訴政府,引發特朗普的不滿和報復,試圖進一步壓制哈佛。同時,哈佛極具知名度和代表性,重點施壓哈佛能樹立典型,起到威懾作用。
能否“硬剛”到底?
“沒有國際學生,哈佛將不再是哈佛。”哈佛在社交媒體“臉書”上寫道。
在白宮高壓之下,哈佛能否繼續挺直脊梁?
有評論指出,華府與哈佛的博弈已經演變為一場意志的較量。前者動用行政手段和財政杠桿施以懲罰,后者祭出法律武器加以對抗。
下一步將關注權力與法律之間的角力。
美國里士滿大學法學教授卡爾·托比亞斯表示,案件初期將在馬薩諸塞州與新英格蘭地區的聯邦法院審理,這些法院過去多次對特朗普政府作出不利裁決。但若案件最終進入美國最高法院,鑒于保守派法官占據優勢,結果將難以預測。
刁大明認為,哈佛能否“硬剛”到底仍是未知數。
短期來看,哈佛盡可能利用法律手段進行反制,通過司法起訴叫停或暫緩政府措施,例如暫緩實施“禁招令”、質疑聯邦資金凍結的合法性。
長期來看,如果特朗普繼續施壓,進一步削減聯邦資金,或取消哈佛免稅地位、對高校捐贈基金分級征稅,哈佛可能面臨實質壓力,特別是生物、醫學等科研領域將受重創。
據《哈佛雜志》披露的數據,2024財年,聯邦研究經費占哈佛收入約11%。
刁大明指出,一旦聯邦科研資助中斷,其缺口難以完全彌補,即便哈佛選擇起訴,作用也相對有限。就算哈佛勝訴,政府也可以拖延執行,例如延遲撥付資金。面對較大壓力,哈佛能否挺住,還要打上問號。
事實上,哈佛已在靈活應對。包括解雇未顧及以色列觀點的中東研究中心負責人、通過發債來籌錢,等等。
刁大明補充道,即便哈佛妥協,如何“整改”也有待觀察,或許會采取“表面調整、實際敷衍”的策略,避免完全服從政府要求,維持一定自主性。
輸的將是美國?
有觀點認為,在這場“戰爭”中,輸的將是美國。
在刁大明看來,聯邦政府直接插手民間私立高校運作前所未有,將對美國產生多方面嚴重影響。
首先,將使美國社會秩序與國家治理陷入混亂與錯位。
“特朗普的極端做法已蠶食基本規則,將引發對權力濫用、政策‘推廣’的擔憂。”刁大明說,美國司法與制度框架的精準界限正在受到挑戰。
其次,損害美國形象、競爭力以及人才吸引力。
“事件將引發‘寒蟬效應’,大家會像驚弓之鳥,因擔心政策不確定性而減少赴美。”刁大明說,這將削弱美國在教育、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力,無異于“自廢武功”。
英國《自然》雜志先前一項民調顯示,在1600名受訪的美國科研人員中,逾1200人考慮離開美國,約占75%。
最后,美國政府重拳出擊哈佛具有象征意義,意味著美國“文化戰爭”已走進白宮,白宮成為主要“參戰方”。
刁大明指出,過去,民主、共和兩黨或自由派與保守派兩個陣營就價值觀、身份政治、多元文化等文化議題的爭論僅限于輿論場或選舉語境。如今,國家行政機器直接投身“文化戰爭”,總統試圖動用行政權為保守派打贏這場“文化戰爭”,反映出政治極化已滲透到教育、文化的核心領域。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原標題:《深度 | 特朗普為何“死磕”哈佛?這場“尖峰對決”會走向何方?》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廖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