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宋承翰 發自北京 5月27日,國家衛健委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當地深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相關情況。此次發布會移師山東,主要介紹當地的改革舉措。
南都此前曾深入報道三明醫改過程,三明的一個經驗是,為了提高改革試點效率,涉及醫藥衛生相關的政府部門,由同一位副市長分管。山東也談到了這個經驗。山東省衛生健康委主任馬立新介紹,當地多數市實現市委常委牽頭抓醫改,市、縣政府全面落實一位領導分管醫療、醫保、醫藥工作。衛生健康、醫保、藥監等相關部門建立協作會商機制,共同將醫改政策和一些重點工作互通共享,把重點工作任務落實到位。
政策支持角度,馬立新介紹,近5年全省財政對公立醫院補助投入年均增長25%。當地還實施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2024年調整2300余項,公立醫院收入結構持續優化。此外,我們還實施公立醫院人員編制總量管理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等措施,以保障公立醫療機構有效維護公益性。
市級層面的財政投入也有增加。濟南市副市長任廣鋒進一步介紹,當地近年來財政對公立醫療機構補助年均增長13.4%。青島市副市長趙燕也提到,當地2019年以來,市、縣級公立醫院財政投入年均增長15%,醫療服務收入占比提高5.1個百分點,藥品耗材費用占比下降6.8個百分點。濰坊市壽光市市委書記李鵬則提到,當地全面落實政府辦醫主體責任,將基層衛生綜合改革列入縣域重點突破事項,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每年拿出2億元用于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此輪醫改的一個重點是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高患者就醫便利度。馬立新說,山東2024年縣域內住院率達到84.4%,基本實現“一般病在市縣解決”目標。此外,省長牽頭推進基層能力提升行動,已經規范改造了1萬多個村衛生室,鼓勵鄉村醫生考取執業醫師資格,全面推進心電診斷、影像診斷、AI智能輔助診斷“三張網”建設,每年組織1萬多名醫護骨干下沉鄉鎮駐點幫扶,累計選派了2200多名兩年期的“業務院長”常駐鄉鎮,建成了2420個名醫工作站,15分鐘健康服務圈日趨完善,基層診療量占比達到63.3%,有效落實“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的目標。
市級層面的改革更為具體。任廣鋒介紹,濟南市市屬三級醫院聯合區級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網格化布局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6個,以縣醫院為龍頭,建成緊密型縣域醫共體10個。“心電診斷一張網”實現了全市15個區縣的全覆蓋,自2020年以來采集上傳遠程心電47.73萬人次,救治胸痛患者2.19萬人次。重點在偏遠地區布局120急救站點,有效縮短了偏遠地區急危重癥患者搶救的響應時間。
趙燕介紹,青島創新緊密型醫聯體建設路徑,統籌考慮人口分布、支撐能力、就近便利等因素,網格化布局全市醫療衛生資源,先行整合區市醫療資源,再由省市級三級醫院協管、托管,如我們在中心城區,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與市南區組建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在偏遠的縣域,由青島市市立醫院整體托管萊西縣域醫共體,實現區域醫療衛生服務協同和效能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