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與巴基斯坦簽署42億美元軍購合同,一口氣拿下40架“梟龍”Block3戰機,單價飆升至1.05億美元。這筆訂單不僅刷新巴基斯坦軍售紀錄,更標志著中系首次在高加索地區實現對俄羅斯的“戰略超車”——曾經被俄制武器壟斷的空中力量,正被“梟龍”撕開缺口。
單看1億美元單價似乎令人咋舌,但細究合同內容,實為“全家桶套餐”。每架戰機標配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土耳其格克多安超視距導彈,以及全套彈藥庫、訓練體系和本土化維護車間。相較之下,歐洲“臺風”裸機2億美元卻無彈藥配套,美制F-16V單機1.2億美元還需額外支付天價導彈費用(如沙特AIM-120導彈單價350萬美元),而俄制蘇-35雖飛行性能強悍,但其無源雷達在超視距對抗中完全落后一代。
阿塞拜疆用40架“梟龍”全面替換老舊的15架米格-29和11架蘇-25,直接對標亞美尼亞的蘇-30SM和伊朗的蘇-35S。印巴沖突中,“梟龍”單機突防摧毀印度S-400防空系統的戰例,讓巴庫看到以小博大的可能——只需1/3價格,就能獲得抗衡重型戰機的電子戰優勢。
這筆訂單的深層意義遠超軍售本身。阿塞拜疆曾是俄羅斯傳統勢力范圍,但2020年納卡戰爭中俄對亞美尼亞的偏袒,加上蘇-35出口伊朗觸及阿方紅線,徹底激化矛盾。此次豪擲42億美元選擇“梟龍”,既是軍事升級,更是政治站隊,通過綁定中巴供應鏈,擺脫對俄制武器的路徑依賴。
中系提供的“保姆式服務”成為關鍵籌碼,允許戰機整合土耳其武器系統、開放源代碼供本土化改裝、承諾30%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削減。反觀俄羅斯,不僅禁止第三方改裝米格-35,其售后維護成本更高出40%,徹底失去性價比優勢。
阿塞拜疆的轉向已引發連鎖反應。烏茲別克斯坦正與中巴磋商采購“梟龍”Block3,目標是以7000萬美元“簡配版”替換蘇-27機隊,甚至提出“以礦產換戰機”的易貨方案。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也在評估訂單,這些國家年軍費普遍不足20億美元,對兼具反恐偵查和多任務作戰的“梟龍”需求迫切。
更值得關注的是土耳其的幕后角色。作為北約成員國兼“泛突厥主義”推手,土耳其通過促成“梟龍”搭載本國導彈,既強化與阿塞拜疆的軍事紐帶,又在中亞開辟抗衡俄美的第三極。這種“中巴研發+土耳其改裝”的模式,正在重構歐亞大陸軍火貿易的權力圖譜。
“梟龍”的爆發絕非偶然。從緬甸、尼日利亞到阿塞拜疆,其成功秘訣在于精準定位“中間市場”——既無法負擔西方天價裝備,又不甘接受俄式二流技術的國家。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霹靂-15導彈等子系統的高性價比組合,恰好填補這一空白。
更深層看,這是中系軍工從“零件供應商”向“體系輸出者”的躍遷。以往賣戰機只能賺硬件錢,如今通過培訓、維護、彈藥持續供應,形成“入口-生態-服務”的閉環。42億美元訂單中,后續維護和升級費用占比超40%,這種“細水長流”的盈利模式,正是美俄軍火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當40架“梟龍”未來盤旋在外高加索上空時,攪動的不只是地區軍力平衡,更是大國博弈的底層邏輯——用市場化手段破解地緣封鎖,用技術迭代重塑規則,這才是我們給世界上的生動一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