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發達國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國、英國這些大國。
但你知道嗎?在地中海中間,有個面積只有 300 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家,叫馬耳他。
這里的中國移民占比高得嚇人,達到 87%!街頭到處都是中國人,有人開玩笑說這地方快被中國人包圓了。
這么小的國家,為啥吸引這么多中國人呢?
馬耳他國家概況
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一個很小的島國,國土面積只有 316 平方千米,差不多相當于北京朝陽區的三分之一大,總人口也就約 50 萬.
雖然地方小,但它可是正兒八經的發達國家,也是歐盟里面積最小的成員國。
這國家經濟主要靠旅游業、金融服務業和航運業這三大產業支撐,形成了那種對外依賴度比較高、產業種類也不少的經濟模式。
2023 年的時候人均 GDP 達到了 3.5 萬美元,而且社會福利很好,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在歐洲都能排到前列。
在國際上,馬耳他有兩個很響的標簽。
一方面,根據 2022 年全球移民報告的數據,這里中國移民占比高達 87%,比歐洲其他國家都高很多,華人社區很活躍,島上到處能看到中文標識、中式超市和中國文化活動,當地媒體甚至調侃它是 “東方島國”。
另一方面,它被稱為 “地中海文化十字路口”,擁有瓦萊塔古城、哈爾?薩夫列尼地下宮殿等 3 處世界文化遺產,還有 “藍窗”“藍洞” 等特別美的自然景觀。
像布拉德?皮特、吳昕這些國際明星都去過那兒打卡,旅游業收入能占到 GDP 的 25% 以上,成了這個國家經濟的一張 “金字招牌”。
中國移民在馬耳他的現狀
走在馬耳他的街頭,最直觀的感受是中國元素幾乎 “無孔不入”。
在日常生活消費領域,全島遍布的 50 多家中國超市成了華人的 “補給站”。
從老干媽、螺螄粉到新鮮的韭菜、豆腐,貨架上擺滿了家鄉味道,甚至連國內網紅零食都能找到蹤影。
這些超市僅憑華人消費就能穩定盈利,有的老板還學會了用馬耳他語和當地顧客打招呼,因為不少本地人也愛上了中式調料,常來采購生姜、花椒等 “神秘香料”。
教育層面,中國文化更是深度融入校園。
戈佐島的圣哈特中學每周都會開設 “中國文化日”,學生們不僅能在民樂興趣班學拉二胡、彈古箏,還能圍在課桌前跟著老師搟面皮、包水餃,教室里飄著蔥花肉餡的香氣,孩子們舉著歪歪扭扭的餃子合影時,臉上滿是興奮。
書法課上,蘸著墨汁的毛筆在宣紙上留下歪歪扭扭的 “?!?字,成了很多學生最得意的作品。
此外,中醫文化也在馬耳他悄然流行。
每逢周五傍晚,斯利馬港的 “中醫夜市” 就熱鬧起來,中醫師的攤位前總能圍滿好奇的本地人。
有人卷起袖子體驗拔罐,看著皮膚上冒出的紫印驚呼 “像魔法”;有人趴在按摩床上享受針灸,結束后連稱 “緊繃的肩膀松快多了”。
刮痧板、艾灸盒等中醫器具成了夜市上的熱門商品,甚至有當地年輕人給自己起了 “中文名”,笑稱要 “拜師學中醫”。
這些景象交織在一起,讓馬耳他的空氣中既飄著地中海的咸澀海風,又彌漫著濃濃的中國煙火氣。
馬耳他的吸引力因素
馬耳他之所以吸引人,首先是因為它的風景和歷史遺跡特別有看頭。
這里有三處世界遺產,比如哈爾?薩夫列尼地下宮殿,是特別古老的石灰巖洞穴,至今沒人明白古人怎么建的。
瓦萊塔古城保存得特別好,里面的圣約翰大教堂有著名畫家的真跡,墻上的裝飾特別華麗。
還有戈佐島的吉干提亞巨石廟,比埃及金字塔還早 1000 年,全是用大石頭堆起來的,特別震撼。
另外,像 “三姐妹城” 有彩色木屋和漂亮的港灣日落,圣約翰大教堂里的大理石地板和金箔屋頂也特別壯觀。
很多網紅和明星都來這兒拍照打卡,隨便一拍都能發朋友圈獲贊。
而且馬耳他的氣候特別舒服,屬于冬天不冷夏天不熱的類型 —— 夏天平均氣溫 25 - 30℃,有海風吹著不會覺得特別熱,適合去海邊游泳曬太陽。
冬天平均氣溫 15℃左右,陽光特別充足,穿個薄外套就能出門逛。
另外,馬耳他的社會福利也特別讓人羨慕,從生到老都有保障。
公立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都不用交學費,連校車和教材都是免費的,英語不好的孩子還有專門的輔導課。
看病也不用花錢,住院、手術、拿藥都免費,醫院里設備很先進,看病不用等很久,很快就能輪到。
退休以后不僅能領養老金,坐公交免費、水電費還有補貼,65 歲以上的老人每年還能拿 “陽光津貼”,可以在海邊喝喝咖啡、曬曬太陽,日子過得很舒服。
很多人移民來這兒,35% 是為了孩子上學,28% 是想以后養老,既能看歷史古跡、享受好氣候,又不用擔心生活壓力,難怪越來越多中國人喜歡這兒了。
移民馬耳他的現實問題
看似 “歲月靜好” 的馬耳他移民生活,背后藏著不少現實暗礁。
首先是移民行業的亂象叢生:不少中介瞅準國人 “向往發達國家” 的心理,打出 “30 萬歐元全包永居”“6 個月快速拿身份” 的誘人廣告,聲稱 “買套房就能全家移民,孩子直接讀歐盟名?!薄?/p>
然而實際操作中,有投資者花了 80 萬人民幣通過中介購買所謂 “移民套餐”,不僅房產位置偏僻到開車 40 分鐘才能到市區。
承諾的永居身份也因材料造假被移民局駁回,最終錢房兩空,還差點被列入申根區黑名單。
更有甚者,部分中介勾結 “假結婚” 產業鏈,讓單身申請者支付 15 萬歐元 “租借” 本地配偶身份,一旦被馬耳他警方查獲,不僅面臨高額罰款,還可能以 “欺詐罪” 被起訴,遣返回國后留下永久不良記錄。
其次是刻在海島基因里的資源短板:馬耳他全境無天然淡水河流,90% 的生活用水依賴海水淡化。
雖然政府投入巨資建設水廠,但管網老化導致自來水常有一股淡淡的咸腥味,燒開后鍋底會留下白色水垢。
普通家庭每周至少要去超市采購 3-4 次桶裝水,12 升裝的礦泉水售價 4.5 歐元,一個月光喝水就得花掉 60 多歐元,比電費還高。
夏季旅游旺季時,部分沿海區域還會實行限時供水,晚上 8 點后暫停熱水供應,讓習慣了 24 小時熱水的中國移民苦不堪言。
更麻煩的是食物供應 —— 島上耕地稀少,80% 的蔬菜、水果依賴進口,超市里一根黃瓜賣 1.2 歐元,約 9 元人民幣,一大白菜要 5 歐元。
想在家做頓麻辣香鍋,光買食材就得花掉 100 多歐元,生活成本直逼倫敦。
而長期居住的 “心理落差” 更讓人意想不到:初來乍到的前 3 個月,每天被碧海藍天 “治愈” 的新鮮感逐漸消退后,“小島生活” 的局限性開始顯現。
全島沒有地鐵、高鐵,公交班次少且周末常停運,想去隔壁鎮子拜訪朋友,得提前查好時刻表,否則可能在公交站苦等 1 小時。
到了晚上,除了瓦萊塔老城區的幾家酒吧,幾乎沒有夜生活,連 24 小時便利店都屈指可數。
更現實的是文化隔閡 —— 雖然英語是官方語言,但本地人馬耳他語口音濃重,超市收銀員、醫院護士常讓中國移民重復三四遍才能理解需求。
就連孩子在學校也會因 “中餐帶的餃子味太濃” 被同學調侃,不少家庭最終因難以融入當地社交圈,選擇回流國內。
這些隱藏在 “地中海童話” 背后的真實困境,讓越來越多移民者意識到:馬耳他或許是個完美的 “30 天度假島”,卻未必能成為 “30 年安居所”。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