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句話,把新西蘭移民部長送上了“種族主義”的熱搜——這次,她惹毛了印度社群。
01
一個詞惹惱印度人
5月6日,在新西蘭議會的一次例行會議上,移民部長Erica Stanford被問到為什么會用私人郵箱處理公務郵件。
她解釋說,雖然是用自己的Gmail,但她還是有按照規(guī)定操作——該歸檔的內(nèi)容,她都會轉(zhuǎn)發(fā)到官方郵箱,不會漏掉。
她還提到,自己經(jīng)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郵件,都是不請自來的那種。
但在解釋中,她選擇了這樣一個例子:“例如那些來自印度的人請求移民建議的郵件,我從不回復。我?guī)缀醢堰@些視作垃圾郵件(spam)。”
這番話迅速被截取、傳播,并登上新聞頭條。
印度裔工黨議員Priyanca Radhakrishnan第一時間作出回應,稱這是一種“不敏感甚至歧視性的表達”,指出這類說法不僅“缺乏專業(yè)”,更“強化了對一個族群的負面刻板印象”。
她在接受《The Indian Weekender》采訪時表示:“這樣的言論會加劇對整個社群的負面刻板印象。”
她還指出,部長將特定族群點名是不被接受的行為。
Radhakrishnan進一步表示:“這種說法充其量是不負責任,最壞的情況則是帶有偏見。”
她指出,部長們經(jīng)常會收到各種未經(jīng)請求的郵件,因此沒有理由專門點出印度郵件。
“尤其是考慮到新西蘭與印度之間重要的雙邊關(guān)系,這樣的言論只會強化對整個社群的負面看法。”
Erica Stanford隨后進行了澄清,稱自己的話“被誤解了”。
她解釋道:“我并沒有說我把這些郵件視為垃圾郵件,我說的是‘幾乎等同于垃圾郵件’。”
她為自己的言論辯護,稱自己想表達的是,她在私人郵箱中收到大量這類郵件,發(fā)言時只是提到了最近收到的一封,并非特指印度人。
即便如此,印度媒體那邊還是抓住不放。
本來起初的聲明,是為了解釋自己使用私人郵箱處理公務的事情,沒想到越抹越黑,鬧出來這么一出,也是她沒有想到的。
這并不是新西蘭政壇第一次出現(xiàn)類似爭議了。
02
不是第一次有爭議
早在2020年,新西蘭優(yōu)先黨(New Zealand First)資深議員、時任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部長Shane Jones就在一次公開場合中表示:“印度學生搞砸了我們的學術(shù)機構(gòu),來自新德里的移民太多了。”
圖:Shane Jones
這句話引起軒然大波,被廣泛認為是對印度社群的攻擊。
時任新西蘭種族關(guān)系專員的Meng Foon第一時間表態(tài):“這類言論不僅種族主義、無知,而且會鼓勵社會中的排外、仇外心理。”
時任總理Jacinda Ardern也直接打電話給Jones,表示他的說法“松散而且錯誤”,并在媒體面前公開批評他損害了新西蘭的多元文化形象。
她強調(diào):“作為一名部長,他的言行應當符合國家的價值觀。”
然而,Jones并未道歉。
他的辯解是:“我只是轉(zhuǎn)述了許多印度人對國際教育產(chǎn)業(yè)的擔憂。”
他的政黨領(lǐng)導人、副總理Winston Peters甚至進一步辯護稱:“這些評論反映的是人們真實的觀點,我們只是說出了他們不敢說的話。”
這套“我說的不代表我說的,而是他們說的”邏輯,在輿論中引發(fā)更大的反感。
當時的綠黨聯(lián)合黨魁James Shaw指出:“在選舉年,政客利用移民群體當作政治籌碼,是最危險的煽動手段。”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同一時期,包括Shane Jones在內(nèi)的多名優(yōu)先黨議員還在推動“吸引高技術(shù)人才”的移民政策。
嘴上一邊說著“移民太多”,實際政策中卻不斷靠移民“填補勞動力缺口”。有人稱這種雙標,是新西蘭部分政客長期以來對待移民的現(xiàn)實寫照。
03
網(wǎng)友看法不一
有印度人站Erica
“垃圾郵件”事件爆出后,印度本地論壇上的相關(guān)話題迅速升溫,網(wǎng)友們對此爭議的態(tài)度各不相同。
有網(wǎng)友表示理解部長的苦衷,覺得她有道理不回。
例如有人表示,這個新聞有點斷章取義,如果讀整個文件,就知道:“她的意思是,她私人郵箱收到了很多不合時宜的郵件,請求她提供移民建議。這本來就不是她的職責。”
也有人指出,這種把普通人的求助比作“垃圾郵件”的態(tài)度,本身就值得商榷:
“如果有人在絕望中最后嘗試聯(lián)系部長,這是否真的是‘騷擾’?也許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最后的希望。”
更有網(wǎng)友表示:
“如果你是白人學生向部長寫信求助,可能會被說成有勇氣;但你是印度人寫信,就會被認為是騷擾。”
關(guān)于拒絕查看來路不明的印度郵件這個事情,有些人表示自己理解。
“事實上,很多英語國家的專業(yè)人士把來自印度的未經(jīng)請求的郵件都當成了垃圾郵件。這些郵件通常質(zhì)量很差,缺乏文化/商業(yè)技巧。”
一個在美國工作的人,表示贊同:
“我在一家總部位于美國的跨國公司工作。我的公司收件箱里經(jīng)常收到來自印度一些不合格人員的求職郵件,這些郵件的語法通常很差。如今,有些還使用了人工智能,聽起來像機器人一樣,一眼就能看出來。”
印度人自己也站出來說話,表示作為印度人,知道自己的老鄉(xiāng)有不少愛搞詐騙。
這也是為什么,不少人一看到“來自印度”的郵件就下意識緊張。
根據(jù)《紐約時報》的報道,2020年,印度的電信詐騙“呼叫中心”行業(yè)里大約有120萬人在干這行,一年在北美“創(chuàng)收”高達280億美元——其中美國被騙了200億,加拿大被薅走了80億。
按這個算法,平均每個“從業(yè)者”一年能搞到23333美元。
印度人自己對此都很謹慎敏感,所以這個網(wǎng)友很理解Erica的做法。
“你能怪她嗎?我是住在國外的印度人。他們都會打電話或發(fā)郵件騙我。
“有個家伙告訴我,他是微軟打來的,我的電腦正在傳播病毒。
“我問哥們,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嗎?我是個軟件工程師。
“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道:那你就知道什么是電腦病毒了。讓我?guī)湍憬鉀Q吧,哈哈。”
大家會打開陌生人發(fā)來的郵件嗎?
ref:https://www.ndtv.com/world-news/new-zealand-immigration-minister-erica-stanford-under-fire-for-stereotyping-indians-8516875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7/world/asia/india-call-center-scam.html
https://www.reddit.com/r/india/comments/1kwl8xc/i_dont_respond_to_emails_from_indians_new_zealand/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