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五月初一,老輩人說這天能看今夏雨水多寡。老話說“雨水多不多,就看五月初一”,這話傳了幾輩子。五月初一正處芒種前后,小麥灌漿水稻插秧,莊稼最怕水旱失調。
古人早發現規律:初一落雨,后續雨水常連綿;初一放晴,干旱風險跟著來。農諺“五月初一動了流,陰陰雨雨四十五”,說的就是雨天連陰雨。現在科技發達了,可老話里藏著氣候密碼,咱不能全不信。
氣象專家講,初一降雨說明暖濕氣流到位,易引梅雨季提前或延長。今年有厄爾尼諾現象,南海季風偏強,南方雨水預計偏多兩成。北方別僥幸,老話“初一濕了鞋,三伏井底裂”,但今年情況不同。
華北地區可能先澇后旱,七八月冷渦活躍,暴雨干旱會輪番上陣。
咱看看各地預測,宜賓5月總降雨量偏多一成,月底還有暴雨過程。
廣東除粵北外雨量偏少,卻有5次強降水,得防強對流天氣突襲。南北方農民應對法不同,南方要修屋頂挖溝渠,別讓莊稼泡了水。北方趁下雨間隙搶種玉米,“深松淺播”等墑情,旱時保苗有辦法。
城里人也別閑著,一樓電器墊高些,電動車別停地下車庫防泡水。暴雨天避開立交橋,積水深時能沒過車頂,安全第一要記牢。
連續陰雨菜價會漲,趁晴天囤點干貨,過日子就得提前打算。有人覺得天氣預報夠準,可老話能補科技短板,浙江就試過。
把“五月霧,水漫路”編進系統,預報準確率提到92%,真管用!
河南去年暴雨前,靠“螞蟻搬家蛇過道”提前預警,救了上千人。
這些例子說明,老話和科技結合,防災減災更有把握。但天氣變化越來越復雜,光靠經驗或科技都不夠,得多管齊下。
明天早起先看天,下雨收衣曬糧,晴天澆水保墑,別誤了農時。
有人問,老話現在還準不準?這得看怎么用。
經驗是老祖宗的智慧,科技是現代人的工具,兩者結合才是好辦法。就像種地,既得懂節氣規律,也得用新農機,缺一不可。
今年氣候異常,各地都得繃緊弦,提前防范總比事后補救強。農民朋友尤其要注意,根據天氣調整農事,別讓辛苦白費。
咱普通人也關注天氣,出門帶傘、囤貨備物,日子過得穩當些。
最后說一句,天氣多變不用慌,提前準備心不慌。想了解更多實時天氣和農事建議,記得關注咱們的天氣號。各地氣候有差異,具體情況看當地預報,本文信息供參考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