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麥收進度過七成,新麥價格卻坐上滑梯。
金黃麥田里收割機排著隊,老鄉捧新麥笑說畝產1200斤。可拉到鎮上收購點,老張頭皺眉:去年1塊3,現在1塊2毛5。
這樣的場景在河南產糧大縣上演,價格下跌藏著啥門道?截至5月26日,全省近2700萬畝小麥搶收完畢。南陽駐馬店進度超七成,好收成卻沒盼來好價錢。
第一個矛盾是“高產≠高價”,市場規律讓糧商有底氣。
唐河縣糧庫外拖拉機排長龍,三等麥占比超六成質量好。糧商卻說湖北麥早上市,每天200多車根本不愁收。
面粉廠的“精打細算”也讓新麥難賣,三條生產線只開一條。老板老李算成本:30粉出廠價每噸3240元,麩皮跌到1400元。
加工一噸麥子利潤不到50塊,倉庫還有陳麥哪敢收新糧?
種糧大戶趙建軍更糾結:現在賣每畝賺200,囤到7月多50。
可家里沒水泥曬場,萬一暴雨麥子發芽,辛苦就全白費。村里有人暫存合作社糧倉,每天倉儲費8分錢一噸也得掏。價格背后還有四個真相,時間差讓南北小麥上市撞了車。
豫南早熟麥遇豫北晚熟麥,供應洪峰壓得價格抬不起頭。
產業鏈博弈中面企調整策略,市場風險轉到流通環節。
玉米價格低位震蕩,飼料企業隨時可能換“菜單”。國際行情也來影響,俄羅斯小麥報價比我國便宜近15%。
給老鄉們三條實在建議,先賣干透的二級麥別全囤著。
周邊農戶抱團議價,200噸直供面粉廠跳過中間商。
關注中儲糧收購庫點,三等麥低于1.
18元可申請托市。這場價格波動暴露出問題,高產時代遇上消費升級咋應對?糧商說面包廠愿加價買進口麥,普通麥只能拼價格。
這說明農業供給側改革,不能只盯著產量還要看市場。山東試點“訂單農業”模式,春播前簽協議讓農民定心。
這種探索或許能啟示中原糧倉,讓每粒麥子找到好歸宿。
站在田埂看老鄉臉龐,豐收后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糧食安全不是多收三五斗,是讓種糧人腰包鼓起來。
您那兒今年新麥啥價?老鄉們是賣還是囤?來評論區說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