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華北冬小麥正處拔節期,最怕“清明后寒”砸場。
中央氣象臺凌晨發布寒潮藍色預警,明后兩天華北平原最低溫跌至4℃。河北邯鄲種糧大戶李大叔望著剛抽穗的麥苗直嘆氣:“去年倒春寒讓穗粒數少了兩成。”農諺說“麥拔節,水要缺,更怕低溫來作孽”,這話一點不假。
小麥拔節期遇0℃以下低溫,幼穗就會受凍,輕則減產重則絕收。可有些老把式偏不信邪,說“秸稈蓋麥根,抵過三層被”,沿用了幾十年的土辦法。但農技專家提醒:傳統覆蓋保墑雖好,遇上持續低溫還得科學補肥。
山東農業大學試驗數據顯示,寒潮前一周噴施磷酸二氫鉀的麥田,抗寒能力能提30%。東北春播區這幾天也不省心,黑龍江部分地塊剛播下玉米就遇霜凍預警。有經驗的農戶早就在地頭備好了熏煙堆,“青煙漫過田,霜打不著邊”是祖輩傳的竅門。
但現代種植不能全靠土辦法,地膜覆蓋加拱棚加固,才是雙保險。南方稻區正忙著育秧,廣西桂林的王嬸卻對著爛秧田發愁:“回南天濕度大,秧苗爛根咋整?”當地農技站給出方子:趕緊排水曬田,撒點草木灰,再補噴惡霉靈,三天能見好轉。
有人覺得老辦法省錢,可病蟲害不認人情,科學防治才能少減產。今年氣候異常,農業農村部早就發過通知,要求各地備好防凍劑、大棚加固材料。但還有不少農戶存在僥幸心理:“往年也冷過,沒啥大事,不用瞎折騰。
”這種想法要不得!2021年河南那場倒春寒,沒提前預防的農戶畝減產超15%。咱種地靠天吃飯,但不能聽天由命,老經驗加新技術才是硬道理。
就說這小麥防寒,既要像老一輩那樣及時中耕松土保墑,也要學會葉面噴肥的新法子。
不同地區情況不同,東北防霜凍得盯著晝夜溫差,南方育秧要防濕冷交替。農業部門的數據顯示,提前3天采取防護措施的地塊,受災損失能降低60%以上。現在最緊要的是,華北麥區趕緊趁寒潮前噴一遍防凍液,順帶補點氮肥。
玉米播種區檢查地膜是否壓實,備好熏煙材料,夜里溫度降到5℃以下就點火。
水稻育秧田要做好通風降濕,草木灰可以撒,但別舍不得用正規農藥。可能有人會問:這些法子真管用嗎?隔壁村老張去年試過,小麥穗粒數多了3粒。
咱農民種地,不怕麻煩就怕減產,該動手時別猶豫,時間可不等人。最后再嘮叨一句:縣農技站電話24小時開通,拿不準的趕緊打電話問。
記住了,莊稼不會說話,但你對它用心,它就給你打糧,這道理亙古不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