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五月初一,老輩人說“澇不澇,看五月一”。農歷五月連著梅雨季,雨水多寡牽系著莊稼收成。“五月初一晴,旱到谷雨盡”,這話在農村傳了輩輩。
若今兒晴天,副高可能早發力,雨帶北推,江南怕“空梅”。
2022年江南初一放晴,梅雨期短了半月,晚稻畝產降了一成多。
可要是初一“動流”,雨水纏綿,梅雨帶賴著不走更麻煩。
2023年初一到初五雨不斷,梅雨期長40天,低洼地泡了水。
東南風刮起來也得防,季風帶水汽多,怕“倒黃梅”鬧蟲害。
2021年東南風勁吹,梅雨期50天,稻飛虱爆發,農藥錢花了不少。
西北風呼嘯也不妙,副高弱、冷空氣頻,三伏天易現高溫旱。
2020年西北風干吹,梅雨期僅20天,四十度高溫烤干了農田。農諺里藏著老祖宗的經驗,“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五月適度旱,玉米根系深扎,稈子壯實抗倒伏。
可旱過了頭也不行,稻田缺水,秧苗分蘗灌漿都受影響。如今氣候變了,老說法還靈不靈?
現代氣象有新觀察。
國家氣候中心說,2025年江南梅雨期降水偏多10%-20%。夏季雨水“南北多、中間少”,南方北方防澇,黃淮地區防旱。全球變暖下,極端天氣多,旱澇轉換快,咱得多個心眼。
就像前年收麥后連陰雨,莊稼種不下,地里發霉,讓人干著急。農諺是經驗,氣象是科學,兩者結合看,準備更周全。
該挖溝排水的趕緊挖,該蓄水灌溉的別拖延。種地靠天吃飯,但咱不能干等著,提前防范才是理兒。
您瞧,五月初一的天氣,不只是天上的事兒,更是地里的盼頭。這天氣到底咋變,還得看后續走勢,咱農民得隨時盯著。“五月看初一”,老傳統照著,新科技用著,心里更有底。
今兒您那兒是晴是雨,是風是雷?
不妨留個心,看看老說法準不準。
天氣這事,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多留意總沒錯。咱就盼著風調雨順,秋糧能有個好收成,比啥都強。最后提醒,農諺有參考,具體還得看氣象預報,科學防災最靠譜。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具體天氣以當地預報為準,咱都得有個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