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澇不澇,看五月一”,今兒五月初一,莊稼人都抬頭看天。農歷五月梅子黃,江南正處梅雨期,天氣牽連著田里收成。
老輩傳下的農諺,藏著看天種地的門道,咱得好好琢磨。
“五月初一晴,旱到谷雨盡”,說的是初一放晴有旱情。副高提前北推,江南可能“空梅”,稻田缺水秧苗愁。
2022年江南初晴后梅雨季短,晚稻播種遲、秋收減了產。
雖說天有不測風云,但這征兆不得不防著點。“五月初一動流,四十五天陰雨愁”,“動流”就是雨連綿。
梅雨季提前來報到,搶收夏糧要抓緊,溝渠得疏通。
2023年初一到初五雨不斷,后來澇了低洼田,農戶忙排澇。
這雨要是下個不停,莊稼爛根、病蟲害也跟著來。
“東南風,滿缸水”,初一刮這風,水汽足得很。可別光顧著高興,“倒黃梅”來了,稻田濕度大、稻穗易霉變。
2021年東南風勁吹,梅雨季長病蟲害多,打藥成本漲了不少。“西北風,秋雨空”,初一刮這風,副高弱、冷空氣頻南下。
梅雨季可能提前走,三伏天高溫干旱,莊稼要喝水。2020年西北風吹過,梅雨季短伏天旱,抽水灌溉累壞了人。
老祖宗的諺語,是多少年種地攢下的經驗,得信但別全信。現在有天氣預報幫忙,咱得把老經驗和新科技結合起來。我個人覺得,天氣多變,提前做好準備才是硬道理。
不管初一晴或雨,田里的活計不能等,得跟著時令走。夏收剛過夏種忙,土地翻耕要趁早,種子肥料備齊全。要是天晴 drought,灌溉設備檢查好,別等苗干了才著急。
要是陰雨多,田埂加固、溝渠清淤,防內澇得提前動手。
南方種稻的鄉親,注意排水和防病蟲害,別讓雨水壞了苗。北方種玉米的,土壤適度旱能促根系,但旱久了還得澆水。“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這話里有講究。
五月適度旱,莊稼根系深、莖稈壯,抗倒伏有好處。
可要是旱過了頭,稻田沒水、玉米卷葉,收成肯定受影響。所以啊,種地得看天,更得靈活應對,不能死搬硬套。
這些年極端天氣不少,咱得多留個心眼,多學些應對法子。比如老輩用草木灰防潮,現在可以結合薄膜覆蓋,效果更好。
遇到拿不準的天氣,多問問村里的種地能手,或者農技站。
農業靠天吃飯,但人也能主動防災,把損失降到最低。
眼下甭管天氣啥走向,趕緊行動起來,別拖延。清溝渠、查農具、備物資,該澆水的澆水,該防澇的防澇。有不懂的地方,記得找當地農技部門,他們能給科學指導。
咱莊稼人過日子,就是靠田里的收成,得把心放在地里。天有陰晴風雨,咱有應對的法子,日子才能穩當。
關注網易號,后續還有更多天氣和種地的實用技巧分享。最后說一句,種地就像過日子,提前打算、勤快點,收成就差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