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文旅經濟蓬勃興起,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勁引擎,推動發展模式從 “規模擴張” 邁向 “質量提升”。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夜間消費占比約60%,消費活力在夜幕下持續釋放。2024年,國內夜間旅游總花費高達1.91萬億元,同比增長21.7%,盡顯市場潛力。這一經濟形態不僅是消費擴容的新增長點,更從經濟增長、文化軟實力、城市治理三方面重塑城市格局,為文化和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核心動能。
在激活夜間文旅經濟的要素中,光影演藝是關鍵的“鑰匙”。它憑借技術創新突破時空限制,將城市存量資源轉化為沉浸式體驗,為消費場景注入全新活力。作為科技與藝術的結晶,光影演藝不僅點亮城市夜空,更是推動文旅產業升級的強大動能,在歷史與現代的碰撞中構建獨特的文化敘事。
上海迪士尼燈光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光影藝術歷史悠久,從南朝南京元宵燈會的祈福之光,到17世紀法國里昂燈光節的浪漫聯結,光與影始終承載城市記憶與人文情感。20世紀以來,技術革命為其注入新活力,使其從節日裝飾轉變為多維藝術體驗。迪士尼率先將3D光雕投影用于娛樂場景,英國千禧穹頂投影秀拓展了公共藝術邊界。如今,光影演藝已呈現多元形態:日本teamLab通過技術融合打造沉浸式奇幻世界,西安《長安十二時辰》以聲光交織重現盛唐風華,廣州“小蠻腰”360°環幕光影秀用燈光韻律展現現代都市的科技魅力。
在技術與藝術的交融下,光影演藝不斷進化,成為流動的文化傳播載體,為文旅融合開拓無限可能。
西安《長安十二時辰》
多元賦能:光影演藝的獨特優勢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費觀念革新,夜間文旅經濟供給側從單一業態向多維消費場景轉型。全國345個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已成為城市夜間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各地政府的專項扶持政策,推動光影演藝與餐飲、住宿、文創等業態深度融合,為夜間文旅經濟注入強勁動力。比如長沙,憑借黃興路步行街、超級文和友等項目,構建起集購物、美食、娛樂于一體的立體消費格局。
作為夜間文旅經濟的關鍵引擎,光影演藝依托多元驅動力蓬勃發展。供給端借助投影、激光、全息等技術,打造兼具視覺震撼與藝術感染力的內容;需求端通過創新體驗設計,將傳統“觀看式”消費升級為“體驗式”消費。以teamLab展覽為例,游客可通過動作、聲音與光影實時互動,深度參與。在社交媒體時代,光影演藝憑借創意和體驗形成強大的自傳播效應,游客自發分享打卡內容,通過社交傳播帶動投資吸引,持續為夜間文旅經濟注入活力。
上海引進的teamLab展覽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光影演藝秀借助聲光電技術營造多維感官場景,大幅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提升消費意愿。2024北京朝陽國際燈光節全域設置了60多處光影裝置,帶動SKP、藍色港灣、三里屯太古里、合生匯等朝陽區14個重點商圈客流量超1200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客流上漲13%,實現銷售額28億元。張家界天門山峽谷實景音樂劇《天門?狐仙》演出255場次,超37萬人觀演,帶動周邊民宿入住率及夜間餐飲消費。成都“夜游錦江”項目自啟動以來,憑借獨特路線規劃和豐富主題活動,成為成都夜間消費熱門新場景,拉長周邊商戶營業時間。在此過程中,消費鏈得以延伸,觀眾在觀看演出前后會產生餐飲、購物、住宿等一系列衍生消費,形成消費閉環。
在盈利模式上,部分項目選擇低票價甚至免費運營,除門票外,通過開發IP銷售文創周邊、與影視游戲跨界融合、商業冠名、廣告植入及短視頻直播變現等多元途徑,拓寬盈利邊界,力求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價值的積極影響;以“免費開放+流量經濟”拉長消費時段,將流量轉化為留量,進一步推動夜間文旅經濟繁榮,實現可持續發展。
張家界天門山峽谷實景音樂劇《天門?狐仙》
光影演藝秀還能提升城市吸引力,重塑目的地形象,優化游客對城市的認知,塑造良好的目的地品牌。深圳光影藝術季作為深圳特色夜間經濟品牌活動,覆蓋全市各區公共空間、商圈、街區、景區等場所,圍繞光影藝術作品展、光影配套活動、商業聯動活動三個圈層展開。法國里昂燈光節每年吸引約400萬游客,使里昂從一個衰落的紡織工業城市華麗轉身成為知名的觀光旅游城市。迪拜通過燈光秀將哈利法塔打造成璀璨地標,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極大提升了迪拜在全球的知名度。
光影技術還能優化空間利用,激活“低效時段”資產價值,通過改造閑置空間,實現城市資源的全天候開發。北京首鋼園通過一系列改造和活動策劃,將工業遺址成功轉型為充滿活力的夜間休閑樂園,提升了園區夜間使用率。
法國里昂燈光節
對于文旅“資源稟賦”不夠突出的地區,光影演藝不僅“雪中送炭”,更是實現“無中生有”的戰略工具。從首鋼園的工業廢墟到連島的普通海灘,再到阿布扎比的全球地標,這些案例證明,在數字時代,夜間文旅競爭力的核心已從“資源稟賦”轉向“創新能力”。隨著技術的深化應用,光影演藝將進一步突破物理空間限制,以技術重構體驗,以創意激活認知,以場景帶動消費,為更多地區打開“夜間經濟”的發展空間。
冷靜思考:繁華背后的發展瓶頸
在光影演藝行業蓬勃發展的背后,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首先,技術與文化之間的失衡問題尤為突出。在追求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部分光影演藝項目過度依賴技術手段,導致技術狂歡掩蓋了文化的本真內涵。法國里昂燈光節的發展歷程便是一個典型案例,當技術將圣母院外墻變成單純的數碼畫布時,原本莊重神圣的宗教儀式感被消費主義逐漸消解,雖然游客數量大幅增長,然而本地居民的參與度卻直線下降,傳統文化面臨著被空心化的危機。
法國里昂燈光節
除了文化內涵缺失,項目同質化現象也日益嚴重。投影技術的相似應用、互動模式的機械復制、呈現表達的千篇一律,讓多地光影秀如同批量生產的復制品。當越來越多的光影演藝項目變成似曾相識的視覺展演,觀眾眼中的新奇感也被消磨殆盡。這種缺乏創新的“模仿”,不僅吞噬著行業的創造力,更造成資源的虛耗,讓項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迷失方向。
生態負擔問題同樣不可小覷。傳統的光影秀往往依賴高能耗的設備,在演出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電力資源,由此產生的碳足跡問題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的壓力。部分光影演藝項目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為了追求視覺效果,過度使用一次性材料,進一步加劇了生態負擔。大量使用的塑料道具和燈具,在活動結束后若處理不當,還會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
法國里昂燈光節
破局之路: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面對上述諸多問題,行業也在積極探索破局之道。
一些項目通過加強對在地文化資源的創意研發,結合前沿技術打造具有差異化的光影演藝項目,從而走出同質化困局。洛陽的《尋跡洛神賦》項目以河洛文化為藍本,將《洛神賦》中的神話傳說與洛陽歷史深度融合,通過沉浸式演出與多維感官設計,讓觀眾了解龍門石窟、大運河等文化遺產。武漢的《夜上黃鶴樓》光影秀通過投影等技術,將歷史與現代藝術交織,確保光影技術服務于文化表達,避免技術的喧賓奪主。海南博鰲的《錦繡天成》以海南本土黎錦、黎族神話為核心,打造行浸式詩畫夜游,形成 “邊走邊看” 的互動體驗,避免與其他實景演出雷同。張掖七彩丹霞《阿蘭拉格達》以丹霞地貌為天然舞臺,挖掘在地文化,結合直升機、熱氣球觀光與實景演出,形成“白天觀丹霞、夜晚賞演藝”的差異化體驗,2024年接待游客348萬人次,同比增長顯著。
武漢《夜上黃鶴樓》光影秀
在減輕生態負擔方面,光影演藝行業需要強化光影+生態的保護意識,激活更具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比如《夜上黃鶴樓》光影秀項目采用 “見光不見燈”的環保照明設計,避免對古建筑造成損害。江門赤坎古鎮的沉浸式光影演藝場景中,光峰科技運用激光投影技術替代傳統大功率燈具,采用ALPD技術(激光顯示技術)實現高亮度、低功耗,結合動態紗幕與智能調光系統,同時通過數字內容迭代減少實體裝置的使用。杭州西湖景區通過劃定黑天空保護區,規劃亮度分區,探索依區域功能控光,旨在保護生態環境。
展望未來,只有當技術從單純的“制造奇觀”轉變為“激發共鳴”又兼具“賦能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光影演藝才能真正成為承載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從單純追求“更亮更多更炫”轉向“更共情、更協同、更文明”。
光影演藝絕不僅僅是制造一場轉瞬即逝的視覺狂歡,而是要深度融入城市文明的演進過程,成為推動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將“技術奇觀”還原為“文化容器”,讓光影能夠照亮歷史、連接人民、回饋生態,才能真正釋放夜間經濟的深層價值。這不僅僅是照明技術的升級,更是一場關于城市文明演繹方式的深刻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