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個數字突然跳到了韓國人眼前:840萬。這不是某個熱播劇的播放量,而是全年赴中國旅游的韓國人次。全國5200萬人口,平均每6個人就有1個來過中國。
羊肉串、熊貓、漢服、張家界,這趟旅程從拍照開始,卻讓人心里“破了防”。他們在外灘喊“爺爺講的禮儀原來是中國的”,在張家界感嘆“孝順父母就該來這里”,在故宮說“我們用的字,原來在這里活著”。
中國免簽政策一開,韓國人追著航班、排著隊、發著抖音,最終卻被文化“反向輸出”震得不輕。連韓媒都承認:中國,才是“文化母國”。
排隊吃串,結果被歷史噎了一口
時間定格在2024年11月8日。中國政府宣布對韓國單方面免簽,取消簽證申請、費用和等待程序。結果是兩個月內,韓國赴華航班旅客同比增長32%。到上海的航班“含韓量”從20%暴漲到近45%,一架飛機上近一半是韓國人。
第一波抵達的,是年輕人。他們穿著暗色風衣,頂著潮牌發型,拖著行李箱在上海迪士尼、新天地、外灘之間打卡。羊肉串店門口,他們排3小時,只為吃一串“韓國不容易吃到”的烤肉。
結果,吃完肉就到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這個坐落在上海黃浦區馬當路的三層老房子,變成了韓國人心靈爆點。館長陳凌說:最近每天人流暴漲300到400人,韓國游客來得最多。有人在館前合影留念,有人神情莊重,有人輕聲哭泣。
他們原本以為自己在出國旅游,沒想到一頭扎進了本國歷史的根。
而上海,不只是烤串和韓語菜單。2024年11月到12月,攜程數據顯示上海韓國游客訂單同比增長180%。上海馬戲城的一場演出,900座席中300人是韓國游客。他們不是來看雜技,是來看“傳統文化在舞臺上活著”。
春節期間,韓國首次設立“臨時公休日”,連休6天。結果2025年春節來華游客同比增長452%。很多韓國人第一次在中國過年,有人說:“這才是有年味的春節。”
他們說中國好玩,其實他們更在乎的是熟悉感:這里有爺爺講過的節日,有書上學過的字,有小時候被教育過的禮。而這一切,藏在城市的磚縫里,藏在巷子的小吃攤旁,藏在一本護照帶來的自由里。
張家界排長龍,韓國人孝出個文化圣地
說起中國的山,韓國人第一個想到的,不是黃山華山,是張家界。
2024年,張家界接待韓國游客超34萬人次,占全部入境游客71%。不是有韓國人來了,是張家界“長滿了韓國人”。
這事得從1998年說起。那年,張家界接待的韓國游客只有116人。到2023年,這個數字是28萬人次。到了2024年,接近35萬。增幅205%。一條廣告語功不可沒:“人生不到張家界,百歲豈能稱老翁。”
這句廣告詞,在韓國被看作“孝順認證”。“孝順父母,就送他們去張家界旅游”,這句話在韓國電視、網絡、旅游手冊上反復出現。韓國的老年人愛爬山,年輕人怕“不孝”,張家界因此成了“情感剛需”。
為什么張家界?首先是直飛方便。2024年張家界機場開通了與首爾、釜山、清州、大邱等城市的直航。飛行時間3小時內,比從首爾去濟州島還快。
其次,是“韓語無障礙”。張家界賓館配韓語電視、韓式插座、韓語導游。連景區小販都會說幾句“感薩哈密達”。游客服務中心安排專人接待,滿足語言和禮儀雙重需求。
文化共振也在強化。韓劇《我的大叔》隨口一句臺詞提到“張家界很多老頭去”,就上了熱搜。綜藝《團結才能火》三期拍攝張家界,挑戰天門山999級臺階、玻璃橋,收視破紀錄。
這些節目,在韓國播出后掀起“朝圣潮”。韓國網友在旅游網站評論:“張家界是爸媽唯一提過的中國地方。”
更微妙的是心理層面。韓國社會高度強調“孝”,但國內山峰不多。張家界地貌奇絕,被視為“理想的孝文化打卡地”。
張家界政府也深知“孝”是韓國人心頭的金鑰匙。官方投放萬份韓語旅游手冊、開設韓語熱線、設置“孝心游”主題路線。2024年,張家界和韓國城市的友城合作增至6個,文化交流活動全年不斷。
最后,他們不只是來看山,是來感受:“我們敬老的文化,在這里也有。”這就是文化輸出最深層的方式——用景色和情感打通文化血脈。
吃一口麻辣燙,想起爺爺講的規矩
張家界讓長輩動情,年輕人則被美食、電商、偶像劇徹底征服。
2024年,中國“免簽朋友圈”擴大,韓國年輕人掀起“周末中國熱”。從仁川飛到上海不過兩個小時,3天2夜剛剛好。吃飯、買奶茶、刷抖音、拍照、上傳,小紅書全程翻譯攻略。
最熱門路線是什么?南京路吃烤串、迪士尼打卡熊貓、外灘拍夜景,然后坐高鐵去杭州。“海底撈必須吃,小楊生煎不能錯過,喜茶要排隊,手機裝支付寶微信地圖。”這是年輕人的“赴華必備四件套”。
韓國年輕人來中國的關鍵詞是“性價比”和“文化熟悉”。
他們發現,中國街頭奶茶口味比首爾多三倍,價格便宜一半;火鍋店服務細致到圍裙、扎頭繩、水果自助;麻辣燙味道和韓劇里吃的“炸醬面”是一家風格。
但更讓他們驚訝的,是文化上的“反向撞臉”。“中式妝容”和“漢服拍照”成了必體驗項目。很多人在韓劇里看過的“禮儀”和“祭祖”,在中國生活場景中是活的。
他們在北京看天安門升旗,打卡南鑼鼓巷、三里屯、什剎海,看到“儒家學說”在教學樓里仍有位置,看到“孔子”不只是雕像,還有讀書聲。
2024年,北京環球影城排隊最長的是“功夫熊貓”項目。韓國游客吳玟真說:“在中國玩環球影城感覺不一樣,每個項目都有我們熟悉的影子,但表現方式更中國。”
四川成都的大熊貓基地因為“福寶”引發情感高潮。這只回國的大熊貓,成了韓國人“心頭的熊”。很多游客就是為它飛到成都的。
他們買走火鍋底料,帶走中藥香料,把喜茶當伴手禮。甚至有人發帖說:“我們喝了十年奶茶,才知道‘茶’這東西根在中國。”
而這一切,不是刻意輸出的結果。是他們主動來感受,主動觸碰,然后主動認同。
韓媒《中央日報》公開評論:中國,才是“文化母國”。
參考資料:
2024年訪華韓國游客突破840萬 創歷史新高.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2025-01-27.
韓國人在張家界“孝”出強大.澎湃新聞.2025-04-03.
韓國人為什么對張家界情有獨鐘?我們總算弄明白了.華聲新聞.2020-03-21.
China Travel持續火爆中!為何韓國年輕人愛來上海旅游?.央視新聞.2025-01-05.
持續激增!韓國人為什么愛上中國游?.觀察者.2025-01-27.
大批韓國人涌入中國,老年人鐘情古建筑,年輕人瘋狂打卡美食.鳳凰WEEKLY.2025-01-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