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廣州市民政局公布的最新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12.92萬人,占比19.81%,以戶籍人口占比計算,老齡化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而切換到常住人口的口徑跟國際指標對比,2024年廣州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達15.16%,高于聯合國判斷老齡化社會的指標(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0%),但是低于“中度老齡化”社會的指標(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這也顯示按照聯合國的判斷標準,目前廣州處于輕度老齡化的階段。
以《2024年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去年廣州人均GDP為23052美元,這一指標已經達到一般認為的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2.1萬~2.5萬美元的水平。
綜合以上各項指標,或許可以用“初富輕老”來概括當年廣州老齡化形勢的總體特點,即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初步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富裕,同時老齡化程度較輕,這一組合意味著廣州目前可以在較好的物質基礎上來應對老齡化的挑戰,而下一步仍需通過經濟發展以繼續完善“大城市大養老”模式。
廣州應對老齡化綜合指數全國領先
今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數據顯示,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1031萬人,首次突破3億人,占比為22.0%。參考聯合國的判斷指標,目前中國整體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兩相對比,目前處于輕度老齡化的廣州顯得更為年輕。
而跟其他一線城市的橫向對比,北京公布的2023年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首次突破30%,而上海最新公布的2024年該數據是37.6%,比較而言,廣州目前的老齡化程度明顯低于京滬,但與全國人口結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相比則更為年長。
更多的人口數據顯示,廣州當前的老齡化人口結構跟吸引流動人口的多寡息息相關。一直以來,廣州對流動人口的吸納數量在國內超特大城市中僅次于深圳,2024年廣州以15.1萬的常住人口增幅在超特大城市中排名全國第二。而京滬由于限制城市發展規模的需要對流動人口吸納不多,因此老齡化水平也比廣深更高。
老齡人口在廣州各區分布情況也跟流動人口有關。市民政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11個區中,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數量較多的是越秀區、海珠區和荔灣區,三者都是流動人口流入較少的中心城區,而老年人口占比較低的黃埔、番禺和增城也是流動人口增幅較高的區域。
而從養老最重要的社保保障水平看,目前處于輕度老齡化的廣州還有充分的準備。市財政部門公布的全市社保基金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全市社保基金都實現了年度盈余:2022年收支結余84.4億元,年末滾存結余1688億元,2023年收支結余150.3億元,年末滾存結余1868億元,2024年收支結余33.5億元,年末滾存結余1939億元。
國內第三方發布的各大城市應對老齡化社會的能力指標排行榜也顯示,廣州目前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國家信息中心正式發布《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城市能力指數報告(2024)》顯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顯示出較強的應對人口老齡化能力,老年人“三項補貼”制度、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門診慢特病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專業照護能力系統提升、銀發經濟新動能培育等重點工作取得顯著進展。
該報告從政策措施支持度、財富儲備充足度、服務體系完善度、社會環境友好度、銀發經濟成長度等五個維度,采用53個具體指標對我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能力進行了定量評價。其中,廣州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能力綜合指數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在各專項指數中的財富儲備充足度、服務體系完善度、社會環境友好度、銀發經濟成長度等方面也處于國內第一梯隊。
廣州“大城市大養老”模式怎么做
盡管目前廣州老齡化程度明顯低于全國水平,但是跟歷年數據縱向比較,目前老齡化提升水平也較快。
以戶籍人口中老齡人口占比看,市民政部門官方數據顯示,該比例在2021年是18.27%,2022年是18.86%,2023年和2024年分別是19.38%和19.81%,基本符合《廣州市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預測的“十四五時期廣州人口老齡化將進入快車道,老年人口規模進一步加大,老年人口比例不斷提升”。
此外,2024年廣州戶籍老齡人口212.92萬的數量已經超過了上述“十四五”規劃中預計的2025年197萬,而2024年常住人口中老齡人口287.79萬也提前一年就達到了“十四五”規劃中預計的2025年287萬的規模。
上述數據的變化也凸顯出當前廣州在構建與自身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的“大城市大養老”模式的重要性。
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5年要“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此外,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要求加快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圍繞中央的相關部署,目前廣州在發展銀發經濟、完善“大城市大養老”模式方面也取得了相關進展。
市民政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廣州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已達100%。目前廣州共有養老機構297個,養老機構床位60144張,其中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93%。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4402個,居家上門服務40.85萬人次。廣州1386個長者飯堂、177個頤康中心、2725個村居頤康服務站、1065張日托床位讓基本養老服務近在“家門口”,“1+N”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基本建成。
作為新型養老方式,醫養結合的發展也在提速。統計顯示,2024年廣州醫養結合機構達到147家。廣州獨立老年護理院共有21所,比上年增長16.67%。廣州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參加長期護理保險共計200.63萬人。老年病科、老年醫學科加快發展,廣州開設老年病科的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39家,占比81%,老年醫學科建設比例達到86%,226家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率達100%,為老年人健康保駕護航。
對于下一步廣州將如何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廣州市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里也提出了一條“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重要的原則:既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不斷增強保障能力,實現老有所養,努力增進福祉;又要充分考慮階段性特征和財政承受能力,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將提高福利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
這也意味著,下一步廣州提升養老能力的大前提依然是繼續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實力,用更多的發展機遇來吸引年輕流動人口在這里安居樂業,只有這樣才能為全市的養老事業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南都記者 魏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