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報道,日本海岸警衛隊于俄日爭議海域發射66枚實彈,俄方罕見未采取軍事反制,美英等國亦集體沉默。這一事件引發國際社會對東亞地緣沖突升級的擔憂。
2025年5月23日清晨,日本巡邏艇以“雷達故障”為由進入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四島)俄控海域12海里范圍,隨后向爭議水域發射66發機槍子彈及兩枚照明彈。日方聲稱此次行動為“訓練失誤”,但俄方監測顯示,射擊持續53分鐘,且地點距離俄控國后島僅幾十公里。
蘇-35戰機資料圖
俄羅斯遠東軍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蘇-35戰機掛彈升空,“棱堡”反艦導彈進入戰備狀態,但最終僅以外交抗議回應。這與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前烏克蘭的試探性行動高度相似——通過低烈度軍事行為測試對手底線。
日本此舉的時機耐人尋味。事件發生前一周,普京專機在庫爾斯克州險遭烏克蘭無人機鎖定,俄內部正因“泄密疑云”陷入信任危機。日方選擇此時發難,既試探俄羅斯東西兩線作戰的能力,亦為北方四島資源博弈投石問路。
面對日本的“擦邊球”挑釁,俄羅斯的克制反應引發多方解讀。克里姆林宮僅通過官媒轉載日方報道,未升級軍事回應。分析認為,俄軍主力深陷烏克蘭戰場,遠東駐軍規模僅為巔峰時期的三成,若與日本爆發沖突,可能陷入兩線崩潰的困境。
更深層的考量或在于戰略資源的爭奪。南千島群島周邊大陸架蘊藏約2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及大量稀有金屬,其漁業資源占俄遠東經濟產值的15%。2022年俄烏沖突后,俄方已在當地部署“棱堡”岸防系統,強化實際控制。此次沉默或是為后續與中國的合作鋪路——俄方此前邀請中方9月赴爭議島嶼參加二戰勝利紀念活動,試圖借外力制衡日本。
事件發生后,美英法等國未公開譴責日本。這種“策略性失聲”被俄方視為西方陣營的“默許信號”。美國近年積極推動日本軍事松綁,包括出售F-35B戰機、支持“出云號”航母化改造,目標直指中俄海上戰略通道。
F-35B戰機資料圖
美國的模糊立場實為“雙重杠桿”:一方面利用日本牽制俄羅斯在遠東的軍事部署,減輕歐洲壓力;另一方面測試中國在區域安全事務中的立場。若沖突升級,美國既可借機強化“印太戰略”,又能以調解者身份攫取政治資本。英國首相斯塔默雖表態“不尋求與俄沖突”,卻強調“支持盟友自衛權”,進一步暴露西方“有限支持”策略的本質——提供武器但不直接參戰,坐收削弱對手之利。
北方四島不僅是俄太平洋艦隊進入西太平洋的咽喉,更承載著歷史、資源與戰略的三重價值。日本經濟產業省數據顯示,該區域潛在稀土儲量可滿足全球20年需求,鋰礦儲量超50萬噸,對新能源產業至關重要。
俄日圍繞四島的博弈已持續數十年。2016年,安倍政府曾提出“共同開發”方案,但俄方堅持“主權不容談判”。2022年俄烏沖突后,日本對俄制裁導致雙邊關系惡化,和平談判徹底停滯。此次事件表明,日本右翼勢力正轉向“武力施壓”,試圖以“切香腸”戰術逐步突破俄方底線。
烏克蘭危機的教訓警示,代理人戰爭的代價最終由棋子承擔。日本若持續挑釁,可能觸發俄方核威懾——俄軍已在遠東部署“伊斯坎德爾”戰術核導彈,射程覆蓋日本全境。
日本資料圖
但與烏克蘭不同,日本國土面積僅37.8萬平方公里,城市群與核電站密集,承受全面沖突的能力脆弱。而美國是否會為盟友與俄正面沖突?歷史經驗顯示,從1941年“Z艦隊”覆滅到2022年烏克蘭危機,西方“戰略模糊”的本質從未改變。
日本巡邏艇的66發子彈,撕開了大國博弈的殘酷邏輯:弱者試探底線,強者權衡得失,霸權者冷眼旁觀。當資源爭奪裹挾地緣政治,東亞能否避免重蹈烏克蘭覆轍?答案或許藏在各方下一次“沉默”或“爆發”的抉擇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