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范凌志 趙覺珵 本報記者 張博嵐 鮮 敢
在尼泊爾玉薩村,一名婦女陪著孩子玩耍。 環球時報記者??范凌志攝
位于中尼邊境中國一側的普蘭口岸。 環球時報記者??趙覺珵攝
尼泊爾玉薩村的酒店等待旅游旺季的到來。 環球時報記者??范凌志攝
唐嘎邊貿市場的尼泊爾店主廷萊在盤點貨品。 環球時報記者??范凌志攝
環球時報記者(左)在唐嘎邊貿市場采訪。 本報記者??張博嵐攝
圖片來源:西藏自治區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審圖號為藏S(2024)034號
位于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普蘭縣的瑪旁雍錯景觀。 田文國攝(影像中國)
“父輩跟你講過他們在‘尼泊爾大廈’的生活嗎?”記者通過社交媒體發問不久,尼泊爾青年拉姆詹·辛格回復了一個視頻短片。片中憶起父輩曾經的艱辛生活,辛格表情愁苦。
原來,“尼泊爾大廈”并不是什么大廈,而是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普蘭縣北面陡峭山壁上的一些洞穴。早年來普蘭打零工的尼泊爾人,常把這些山洞當成棲居之所。
記者在普蘭見到了辛格等尼泊爾青年。實地采訪發現,如今,他們已不再棲居山洞,而是居住在“尼泊爾大廈”下方的房屋中。雖然初來乍到,生活條件仍顯簡陋,但相比于父輩,這些年輕人有了更美好的期盼——因為與“尼泊爾大廈”遙遙相望的普蘭唐嘎邊貿市場,已從小小的邊貿集市成為“鹽羊古道”上的新邊貿樞紐,給中尼邊民深化交往交流帶來了新前景。
“尼泊爾大廈”下的新來客:“這里的機會更多”
普蘭縣位于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是阿里地區面積最小的縣城。
普蘭被雪山環繞。這里平均海拔超過3900米,處于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西段的峽谷之間。
沿564國道從普蘭縣城驅車向北,會看到一排土黃色的山壁,上邊嵌有大小不一的洞穴,這就是當地人所稱的“尼泊爾大廈”。這一名稱的由來已無從考證。可以想見,當年每當夜色來臨,山壁洞穴臨時居民都點亮燈光時,“尼泊爾大廈”的稱呼確實比較形象。
關于這些洞穴的形成,熟悉當地情況的普蘭縣委宣傳部退休干部周文強認為,“人工的居多,也有部分天然的,洞穴大多應是早期土著在山體崖壁上開鑿的,其間經過多次修整才形成現在的狀態。”
走進洞穴,人居痕跡隨處可見,不規則但大小相仿的石塊散落地上,洞體大多有煙熏的痕跡。記者正想找一名當地人來聊聊,一轉頭,看到幾名尼泊爾青年正在山下的房屋門口微笑。
“我們來這里找工作,這里的機會更多。”領頭的青年就是辛格,他來自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他的幾個伙伴來自中尼邊境附近的尼泊爾村莊。
出門闖蕩,起步總是艱辛的。5個年輕人合租了一間平房,爐上煮著豆粥,咕嘟作響,爐內柴火旺盛,似乎在提醒他們要認真對待即將開始的嶄新生活。不過,相比他們的父輩,這些年輕人熟悉互聯網,眼界也更寬。
談起未來,這些年輕人頻頻提到一個地方——普蘭唐嘎邊貿市場,就在與他們的住處隔河相望的一片嶄新建筑群里。
唐嘎邊貿市場:跨越500多年的貿易新生
從“尼泊爾大廈”步行到普蘭唐嘎邊貿市場只需10分鐘,卻已跨越了漫長的時空。
據記載,普蘭縣民間邊境貿易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唐嘎邊貿市場經歷了幾個階段的建設和發展,從1995年前只有70—80間無屋頂的簡陋建筑,變為現在外貿交易區商戶入駐率達到98%,年經營額近9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集銷售小商品、旅游紀念品、民族手工藝品等于一體的現代化國際貿易集散中心。
“早年普蘭老人講,過去尼泊爾邊民商人大多是印度大商戶的幫工、馬夫等。”談到普蘭邊境貿易和人文交流,周文強告訴記者,受大商人雇傭的尼泊爾西北部胡姆拉、巴章、達爾丘拉三地的邊民商人,在上世紀60年代后抓住機會,一改過去僅為老板趕馬幫、背牛羊毛絨、出苦力的做法,有板有眼地做起小額貿易生意,“他們穿針引線,讓中、印、尼三國邊境貿易重現生機,間接保障了三國邊境地區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
白色墻面的藏式建筑點綴著民族風情的店鋪招牌,市場內整潔一新。下午陽光正好,幾名尼泊爾商人正圍坐在一起談笑。記者來到時,尼泊爾木碗店店主佩納·拉瑪正給幾名顧客介紹著什么。他嗓音洪亮,熱情中透著精明。他說自己的店面不大,年營業額在30萬元左右,利潤超過5萬元。當地人告訴記者,這在尼泊爾已經是比較豐厚的收入了。
更讓他暖心的是普蘭人給他的親切感。“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中國民眾,對我們都特別好,我在這邊感受到很多溫暖,非常感謝!”拉瑪說。
同樣經營木碗店的尼泊爾青年廷萊在中國工作已經6年,他的愛人和孩子都在家鄉。被問到未來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廷萊不好意思地笑了:“希望我的孩子能繼承這個店鋪。”
周文強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叫孜曼的尼泊爾人自幼就隨父母來到普蘭,長大后也做起了邊貿生意,如今孜曼的兒子繼承家業,已是赫赫有名的大戶。孜曼說過的一席話讓周文強印象深刻:“只要唐嘎市場在,我們就有做買賣的路,爬再高大的雪山也心甘情愿。”
走進邊境另一側:看“神山”腳下的交流之路
在普蘭,民間交往交流并不只有邊貿。
展開地圖就會發現,普蘭的地理位置看似“遺世獨立”,實則“四通八達”。普蘭西南與印度毗鄰,南接尼泊爾,境內的岡仁波齊、瑪旁雍錯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苯教等共同尊為“神山”“圣湖”。普蘭口岸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一類陸路開放口岸,是印度、尼泊爾民眾朝拜“神山”“圣湖”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印、尼三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相互交流的重要口岸。
一條僅10余米寬的孔雀河靜靜流淌,將普蘭口岸與對岸的尼泊爾玉薩村溫柔分隔,讓人不免生出到對面看一看的好奇。
走過橫跨孔雀河的吊橋,就來到了玉薩村。這是個不大的村子,10分鐘即可走完一圈。村里很安靜,婦女和孩子居多。以往每年5月到10月間,前往岡仁波齊轉山的國際游客大批到來,這里才會迎來最繁忙的時候。尼方有直升機運輸服務,直升機在村外半個籃球場大小的停機坪上頻繁起降。
這種熱鬧的場景雖然尚未到來,但村子里的酒吧已透出小村“國際范兒”的些許端倪。一堵白色矮墻外掛著醒目的英文招牌:“曼薩羅瓦酒店酒吧餐廳,享受您的旅程吧!”
如果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在這樣一個尼泊爾西北部的邊境小村落,竟然有很多尼泊爾政府機構的辦公場所。一座插有尼泊爾國旗的二層小樓的招牌上寫著“移民辦公室”,而另一座小樓招牌上則寫著“海關辦事處”。
“玉薩村雖然不大,甚至不能算一個村莊,更像是個臨時的居住點,但這是用來保障邊境人員貨物往來的一個關鍵節點。”周文強介紹,“隨著邊境貿易和人文交流的擴大,也許我們正在見證一個邊境村鎮的興起。”
“普蘭所處的位置,也是‘鹽羊古道’的必經之地。‘鹽羊古道’以鹽、羊為主的以物易物邊貿互市傳統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見證了中尼兩國友好往來。這種貿易往來正是促進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礎。普蘭的發展潛力,或許會遠超我們想象。”周文強說。
鏈接·西藏阿里
阿里地區位于西藏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是西藏乃至全國面向南亞開放的前沿。阿里與克什米爾地區及印度、尼泊爾等國毗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稱作“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上的高原”。
唐嘎邊貿市場位于普蘭縣孔雀河以南、彰杰河以東,占地面積約6.27萬平方米,其中商鋪526間、公寓酒店172間、倉儲12套(間),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在這里感受中國、尼泊爾的不同文化風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8日 17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