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趙苑旨 喬芮)“五月五,過端午,吃粽子,賽龍舟……”臨近端午節,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飯堂推出山楂陳皮粽、淮山山楂粽、藿香紫蘇粽等8款“藥食同源”養生粽,為傳統節日增添了一味“養生方”。
“醫院此次推出的養生粽以藥食同源為核心理念,每一味食材都有調理之效。” 5月27日,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脾胃病科主任張海燕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山楂陳皮粽口感酸甜交織,能有效激發食欲,幫助積食、食欲不振的孩子打開味蕾;淮山山楂粽則將綿密山藥與山楂完美搭配,特別適合脾胃虛弱人群,助力增強脾胃運化能力。
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推出的養生粽。醫院供圖
除了這兩款備受好評的粽子外,藿香紫蘇粽清新解暑,陳皮枸杞粽滋補養顏,紅棗枸杞粽補血安神,當歸元肉粽溫補氣血,紅豆堿水粽利水消腫,海王鮮肉粽鮮美誘人,每一款粽子都暗藏“養生密碼”。
“粽子主要由糯米制成,中醫認為糯米性溫,能補中益氣、健脾養胃。但《本草逢原》記載‘糯米若做粘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這是因為糯米中的支鏈淀粉在加熱后具有較高的黏彈性和延展性,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胃內滯留時間過長,引起腹脹等消化不良癥狀。”張海燕表示,養生粽根據不同人群體質,搭配可食用中藥材,讓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使食入的粽子更容易消化。
張海燕表示,大家也可自制養生粽,根據體質和健康需求選擇合適的食材與配方,并在烹飪方式和食用量上加以科學控制。建議盡量選用藥食同源的食材,且用量不能過大。例如1個80克的粽子,加入陳皮、山楂的量3-5克、淮山的量5-10克即可。粽葉需煮沸5分鐘殺菌,干粽葉需提前浸泡軟化,避免破損導致漏米。粽子的蒸煮時間為1.5-2小時,確保中心溫度達75℃以上,避免夾生引發腸胃不適。
此外,張海燕提醒,特殊人群在食用養生棕時也有講究。糖尿病患者應避開傳統糯米粽,宜選擇雜糧粽(以燕麥、藜麥為主);心血管疾病患者,忌食高脂肉粽,控制鈉鹽攝入;胃腸功能弱者,需趁熱食用,冷糯米更難消化;老人、兒童建議切小塊細嚼慢咽,單次食用不超過1個;過敏體質者應避開花生、蝦仁等常見過敏原,選擇純糯米或堿水粽;痛風患者避免海鮮粽,選擇素粽搭配冬瓜湯;3歲以下兒童不建議食用粽子。
“希望養生粽子成為大家端午節的新選擇,讓傳統美食煥發新的健康光彩。” 張海燕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