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南京樓市,熱度是屬于中海的,由中海引發的降價風暴正在持續發酵。
在江北青奧板塊,中海觀江樾項目從2022年開盤時的34620元/驟降至23000元,而其21207元的拿地價意味著售價僅比地價高出不到2000元,這面包真的快要和面粉一個價了。
此外,這種"虧本甩賣"現象也發生在中海其他項目之中——觀文瀾和和山等項目的降幅也很驚人,據說擊穿了低價。
環環在公眾號“未來可棲”中看到其算的一筆賬:
“觀江樾項目是在2021年9月拿的地,地價21207元/平米,目前單價只比地價高了2000塊。土地成本21207元/平+建安成本4500元/平+3年融資成本1412元/平,合計綜合成本超過2.7萬元/平米。
觀江樾的戶型最小為100平米,最大142平米,這批房源中海每賣一套房至少要虧40-60萬。”
中海在南京因此榮膺“價格屠夫”的稱號,可看這架勢,這把屠刀首先揮向的是自己,堪稱“自宮”式銷售。
站在業主層面,類似的資產蒸發事件在全國各地并不罕見。
在去年3月,保利在廣州天河保利天匯直降100多萬,雖然了銷售處人頭攢動,但老業主們卻無法接受。
大批業主集體手持“退房”、“退款”等字樣的標語,齊聚銷售中心門口。他們高聲呼喊,要求開發商給出合理的解釋和補償方案。場面非常壯觀,也充滿了緊張與對峙的氣氛。
而且,保利在廣州不是單盤降價,黃埔保利翔龍天匯、番禺保利悅公館、荔灣中海保利朗閱、南沙保利天匯等樓盤都有不同程度的降價,攪得整個廣州樓市“熱浪滾滾”,提前進入酷夏。
此外,保利在佛山、南京、重慶、成都、杭州、北京和上海等城市也采取過降價促銷的手段。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業主一邊在維權,一邊在撿漏。
畢竟,降價后的價格相當良心了。
相比較,更早經歷了房價過山車的燕郊業主,則顯得很“淡定”。
燕郊房價曾是各大媒體新聞的常客,隔三岔五就會出現于報端,且標題都充滿了謎之吸引力。光看標題,心臟就隨著上下起伏。
2017年對于燕郊樓市是場多么痛的領悟,房價從最高點的三四萬一路傾瀉而下,再無起色。
暴跌、腰斬、斷崖式下跌的說法幾乎成了形容燕郊房價的專有名詞。
燕郊有的小區的房價甚至跌去了七成。
這背后,有多少家庭的血淚?
期間,有過福成系低價搶跑而使樓市出現短暫的熱鬧場景,也有號稱燕郊成交的每三套中就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樓盤的泡沫破裂,一天內房價直降6000元,還有某個自稱燕郊最高端的樓盤降價萬元,但比較良心的是給老業主補了差價。
但是,即便房價跌成這樣,在燕郊,只有血淚,沒有抗爭。
在別的城市的業主因為房價下跌而維權的時候,燕郊的業主只是默默還房貸,固執而沉默的往無底洞里扔錢。
最大的抗爭也無非是在網上掛出一個白送房的帖子,及其一絲浪花,轉瞬又歸于平靜。
似乎他們不是掏空了六個口袋,背上了沉重的房貸,而只是雨天被過往的車輛濺起的水滴打濕了衣衫,看一眼,連指責司機的年頭都沒有,又匆匆趕路。
環環常想,是什么樣的信念在支撐著這群北漂?
中海的業主則一點都不能忍,毅然決然地打響了房價保衛戰。
他們指責中海踐踏業主的信任,公然破壞市場規則,沒有踐行央企的擔當和責任,對老業主實行“割韭菜”操作。
除了道義上的譴責,觀文瀾和觀江樾的業主都自發地封鎖了小區,只允許本小區業主進出,檢查所有進小區的車輛,以徹底杜絕中介帶看,為此甚至連班都不上了。
好多業主利用網絡平臺發起相關話題討論,希望倒逼房管局介入。
其決心和有步驟的作戰方式都堪稱近年來卓有成效的維權案例。
中海的業主之所以如此堅決的維權,恐怕和保利一樣,同其國央企身份脫不了干系。
正是這種身份強化了業主的被背叛感,業主們默認國央企會堅守價格底線。所以,當央企的反應背離了預期,業主們拿起了維權的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