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爾虎左旗罕達蓋河。伊吉勒攝
呼倫貝爾市西南部,坐落著一座寧靜和諧的邊境之城——新巴爾虎左旗。
它北與俄羅斯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西南與蒙古國交界,境內綿延著311.24公里的邊境線。
它地處呼倫貝爾草原腹地,碧草連天,被稱為“油畫般的草原”。
它被譽為“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這里的牧民幾乎人人都會唱長調,涌現出塔布亥、云吉德、巴達瑪、寶音德力格爾等長調歌唱家。
多元文化在新巴爾虎左旗交融碰撞,書寫出浩瀚文脈,彰顯出包容氣象。
交融匯聚 萬流歸海
石核、刮削器、石葉……那些棱角分明的石器,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玻璃罩里,仿佛訴說著古老的故事。今天的人類可以測定它們的年紀,卻測不出第一道鑿痕裂開時,古人類眼睛里閃爍的星光。
早在1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新巴爾虎左旗地區就有古人類“扎賚諾爾人”在此生活。銅缽好賚遺址、伊和烏拉古城西北遺址、呼和諾爾遺址等幾千年前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代表當時這里是相對繁榮的人類棲息之地。
在這片草原上,東胡、鮮卑、室韋、契丹、女真等中國北方游牧民族不斷發展,并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往來。
公元前209年,東胡被匈奴擊敗,屬匈奴左賢王轄地。隋唐時,室韋及室韋都督府進行管轄。遼代,由烏古迪烈統軍司(亦稱“臚朐河統軍司”)轄。金代,歸東北路招討司轄。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后,右翼萬戶長木華黎統治,后為哈布圖·哈薩爾封地,元代歸嶺北行省和林路轄。明朝時,特古斯鐵木兒轄游牧地,后置海剌兒千戶所等所轄。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自愿入籍的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巴爾虎兵丁2984人移住呼倫貝爾地區。為區別于前兩年移住呼倫貝爾地區的巴爾虎蒙古部,新移此地者稱“新巴爾虎”,前移者稱“陳巴爾虎”。由清政府軍政處派統領一員進行統轄。
新巴爾虎左旗古跡眾多。據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調查統計,全旗98處文物遺址外,新發現4處遺址,目前合計共有102處文物遺址。2023年,在新巴爾虎左旗嵯崗鎮伊和烏拉景區,一處巨大獨立巖石上發現的彩繪巖畫遺跡確認為赭石彩繪巖畫,填補了呼倫貝爾草原地帶尚未發現巖畫的空白。
新巴爾虎左旗博物館館長關榮感慨:“一處處遺址、一件件文物見證了這里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歷史的規律告訴我們,當中原地區在發展時,北方游牧民族也在發展,在物質生產、文化形態等方面與中原地區不斷交往交流,匯入中華文化的洪流。”
長調悠揚 毛氈精美
流淌在呼倫貝爾草原廣袤天地間的巴爾虎長調,舒緩、悠長、開闊,與風聲交織、與草香相融,仿若牧民與草原的心靈對話,表達著人們對大自然的愛與敬畏,訴說著生活里的酸甜苦辣。
巴爾虎長調為蒙古族長調民歌的重要分支,是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07年,新巴爾虎左旗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
1955年,來自新巴爾虎左旗的寶音德力格爾參加了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辦的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她演唱的長調歌曲《遼闊的草原》令多位世界級音樂大師震驚,奪得了金質獎章。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少數民族歌手榮獲的首個國際金獎。
今年77歲的都古爾蘇榮是寶音德力格爾的學生,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蒙古族長調民歌(巴爾虎長調)代表性傳承人。5歲那年,姥姥教會了他第一首巴爾虎長調《小野兔》。
“蹦蹦跳跳地跑呀,是那小野兔哇,芨芨草真多呀,繞不了幾個來回呀……”這首在草原上傳唱了一百多年的民歌,據說是一位屬兔的人為呼吁人們不要獵殺可愛的小野兔而創作。
多年來,都古爾蘇榮致力于巴爾虎長調的傳承和發展。“我正在寫一篇關于民歌《富饒的巴爾虎》的論文。大家通常只傳唱這首歌的前兩段,這是不夠的。我搜集整理了這首歌的60多段,希望它能被人們完整地傳唱。”都古爾蘇榮說,“有很多的傳統民歌被改編為現代音樂,我努力尋找流失的民間唱法,想把最原汁原味的巴爾虎長調傳承下去。”
新巴爾虎左旗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僅有悠揚的長調,還有精湛的技藝。其中,巴爾虎傳統制氈及搓毛繩技藝于2015年被評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20年6月,新巴爾虎左旗文化館被正式掛牌為內蒙古自治區傳統工藝工作站新巴爾虎左旗分站(以下簡稱工作站)。
走進工作站,一件件繡有北疆文化標識以及蒙古馬、駱駝、搏克手等形象的毛氈工藝品格外醒目。站長呼格吉勒圖介紹:“工作站用于開展傳統工藝項目的保護傳承、宣傳培訓、研究開發、交流合作、展覽展示、制作銷售等活動。我們每年都舉辦培訓班,幫助氈藝傳承人群打開思路,將傳統氈藝和現代設計結合起來,制作特色文創產品等,使這項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生機。”
馬蹄噠噠 戍守邊防
3月的哈拉哈河覆蓋著皚皚白雪,金黃的蘆葦蕩與藍天白云相映成趣。1939年5月至9月,在今新巴爾虎左旗諾門罕布日德地區及今蒙古國哈拉哈河中下游兩岸發生的諾門罕戰役,使這條河聲名遠揚。
位于新巴爾虎左旗境內的額布都格口岸與蒙古國巴彥呼舒口岸隔哈拉哈河相對,是內蒙古20個對外開放口岸之一。自2024年3月20日恢復8座以下小型車輛通行以來,額布都格口岸人員與車輛往來日益頻繁,帶動了當地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
“我們將進一步促進中蒙跨境旅游的升溫,讓游客領略中蒙兩國獨特的草原風光與人文景觀,感受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新巴爾虎左旗口岸互市貿易區服務中心副主任蘇迪利亞表示。
距離額布都格口岸不遠處,“赫力沁”巡防隊的隊員們騎馬馳騁雪原,在中蒙邊境線上巡邏、管護。
“赫力沁”為蒙古語,意為邊境線上的人。“赫力沁”巡防隊成立于2022年4月,由4名民警、4名護邊員、4名解放軍戰士組成,守護著轄區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新巴爾虎左旗第一邊境管理大隊額布都格邊境派出所所長包海生介紹:“轄區有邊界線38.125公里,有的地段路況復雜,夏季泥濘翻漿、冬季積雪覆蓋,裝備車輛無法通行,于是成立了這支巡防隊,通過騎馬、騎摩托開展巡邊工作,確保第一時間趕到牧民最需要的地方。”
礎魯是新巴爾虎左旗第二邊境管理大隊呼和哈達邊境派出所的一名護邊員,他的家位于新巴爾虎左旗嵯崗鎮牧場九隊,這里距離中俄邊境線只有幾公里,他每天騎馬巡邊40余公里,風雨無阻。
他的祖父與父親年輕時都曾是新巴爾虎左旗嵯崗鎮的民兵,生活在邊境轄區一線,礎魯從小就喜歡跟著父親巡邊。如今,10歲的小女兒朵朵也迷上了和礎魯一起騎馬巡邊。她說:“我想成為和爸爸一樣的護邊員,保衛祖國,守護好我們的邊境線。”忠誠、堅守、奉獻,成為這片熱土上一代代戍邊人共同的精神標識,傳承著以強邊固防為光榮傳統的戍邊文化。
遺址靜默,閃爍著文明之光;長調悠揚,流淌著草原與牧民的千年契約;界碑矗立,戍邊人跨上蒙古馬,守護著祖國北疆的安定和諧。新巴爾虎左旗,在歷史與現代、自然與人文的交織共舞中,釋放獨特魅力,增添北疆華彩。(記者 李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