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倫貝爾草原的腹地,陳巴爾虎旗如同一塊鑲嵌在綠色絲絨上的古老玉佩,承載著草原文化的厚重記憶。
千百年來,東胡、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在遼闊草原留下了從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到清代、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豐富遺址遺存。
一脈承古今,文化越千年。
從遼代邊塞的烽火狼煙,到金界壕的蜿蜒土垣,從巴爾虎部跨越山河的壯舉,到戍邊將士忠誠無畏的堅守,這片被莫爾格勒河與海拉爾河滋養的土地,不僅承載著草原文化的基因密碼,也見證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往。
草原長城的時光刻痕
在呼倫貝爾農墾陶海農牧場駐地西側,一座方形輪廓的夯土城靜臥于田野之上。同行的陳巴爾虎旗委宣傳部副部長斯日古楞介紹,這處遺址就是遼代屯兵鎮守的浩特陶海古城。
從夯土城墻旁矗立著的一塊巨石碑刻可知,這座周長約2000米的城池曾是遼代“通化州”的軍政要塞。38座馬面與4座角樓構成的防御體系,至今仍能窺見遼代邊關的雄姿。
考古發現顯示,城中心方形臺基可能是衙署核心,而散落的殘磚與護城河遺址,則印證了《遼史》中“移東南六百里建城居之”的記載。經千年風蝕雨侵,營房化為塵埃,城墻變成了橫亙草原上的丘陵。
這座古城曾是遼國控制北方草原的樞紐,城垣及附近哈日道布遼墓葬出土的蓖紋陶片等文物印證了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政權的早期互動。自1996年起,從旗級到國家級文保單位的逐級認定,讓這座沉睡千年的軍事堡壘重新煥發光彩。
額爾古納河南岸的金界壕陳巴爾虎旗段長22.5公里,雖被風雨蝕為緩丘,但在無人機航拍下,馬面與邊堡的序列仍如大地經脈,訴說著冷兵器時代的軍事智慧。金界壕又稱“金長城”,始筑于公元12世紀初,墻壕遺址總長5000多公里,是我國歷史上金代建設的軍事防御工程。
《呼倫貝爾民族文物考古大系·陳巴爾虎旗卷》記載,浩特陶海古城是呼倫貝爾市最大的遼代邊防城,金界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由北方游牧民族修筑的“萬里長城”。
據了解,陳巴爾虎旗共有古跡遺址374處,涵蓋從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漢、隋唐、宋遼金、清代、民國時期等各個不同歷史時期。
北疆屏障的忠誠守望
走進陳巴爾虎博物館,一件件珍貴文物如同一扇扇時光之窗。東漢“人面雙馬紋”金飾,鮮卑銅駝鹿牌飾,元代鎏金馬鞍飾件……每件文物都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文化基因。
其中,清代銀馬嚼子尤為特殊——它從布特哈地區戍邊牧民手中代代相傳,至今已傳承13代,見證了巴爾虎人“牧馬戍邊”的300年堅守。
陳巴爾虎旗的歷史是一部部族遷徙的壯闊史詩,也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宏偉畫卷。
陳巴爾虎博物館負責人特木其勒說:“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為戍邊將275名巴爾虎蒙古士兵及家屬遷至呼倫貝爾,駐牧于今陳巴爾虎旗境內,這些先來者被稱為‘陳巴爾虎’。巴爾虎人不僅是草原上的牧民,更是邊疆的守衛者。”
陳巴爾虎旗北枕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隔水相望,206.7公里的邊境線如一條銀鏈,串起世代戍邊人的熱血忠誠。
當時的清政府在額爾古納河南岸邊界上設立12處卡倫,執行防守國界的巡邏和警戒,同時肩負稽查越界、管理游牧、征收關稅的多重使命。
位于陳巴爾虎旗西北的額爾得尼托羅輝、孟克錫里卡倫,每座卡倫駐兵30名,形成綿延數百里的防御鏈,馬蹄聲與駝鈴聲交織成獨特的戍邊韻律。
清廷的戍邊政策,讓巴爾虎人從游牧者化身為邊疆守護者,他們在額爾古納河畔織就第一道防線。這種“駐牧即戍邊”的生存智慧,將家國情懷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日常,形成了獨特的邊疆治理模式。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巴爾虎人始終將“一座氈房就是一座哨所”的信念融入血脈,守邊護邊的接力棒代代相傳。
東烏珠爾蘇木的邊境線上,海拉圖嘎查牧民巴特朝格圖策馬巡邊的身影,延續著兩代人的守邊戍邊使命。這位江南血脈的蒙古族漢子,放棄都市生活回到草原,接過父親其日麥拉圖的巡邊“接力棒”。19年間,他巡邊里程達10多萬公里,參與邊境巡邏千余次,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他的故事,見證著“國家的孩子”與草原母親的血脈相連。
“這里不僅養育了我,也養育了阿爸和像阿爸一樣的‘國家的孩子’。如今阿爸老了,我要接過阿爸守邊人的責任與擔當,守護好這片草原,為守護邊境安寧貢獻一份力量。”巴特朝格圖說。
如今在廣袤的草原上,警民攜手共同筑起一道鋼鐵長城。陳巴爾虎邊境管理大隊的民警們,將“楓橋經驗”寫在草原深處。他們創新“三五戶聯防”“鄰里守望”等警務模式,與牧民共建“守邊中心戶”“戍邊堡壘戶”和“護邊員驛站”,打造新時代“草原110”綜合防控體系。
在漫長的邊防歲月中,守護邊疆的重任從來不是單一民族的獨舞,而是多民族齊心協力的共同使命。這里,漢、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25個民族如石榴籽般緊密相擁,用血脈與忠誠譜寫著世代戍邊的壯美詩篇。
文旅融合的絢麗畫卷
陳巴爾虎旗的千年文脈,既流淌在歷史遺跡的磚石瓦礫中,也延續在當代文旅的活化創新里。
當莫爾格勒河的春汛漫過古老的蹄印,這條被老舍先生譽為“天下第一曲水”的河流,如一條銀色綢帶蜿蜒流淌,九曲回腸的河道倒映著草原文化的剪影。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巴爾虎蒙古族,與漢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等民族共生共榮,成為新時代民族融合的典范。
莫爾格勒河景區的“游牧遷徙”實景演藝、非遺手工藝體驗,讓歷史記憶轉化為沉浸式文旅體驗。而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則讓“中國那達慕文化之鄉”“內蒙古自治區馬文化之鄉”等文化品牌越擦越亮。
近年來,陳巴爾虎旗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國家5A級旅游景區——呼倫貝爾大草原·莫爾格勒河景區建設了兩個游客中心和三個觀景臺,大大提升了游客的接待能力和觀賞體驗。同時,不斷豐富景區業態,推出了“萬馬奔騰賽馬會”“天天那達慕”等品牌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關注和青睞。
如今,站在莫爾格勒河的觀景臺上極目遠眺,清代卡倫的烽火狼煙早已化作旅游公路的車流燈火,“夢回莫爾格勒”實景演藝等項目讓游客體驗草原的獨特魅力,這里每一寸土地都鐫刻著融合發展的印記。
據陳巴爾虎旗文化旅游廣電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旗近年來通過建設核心旅游景區、組織特色賽事活動、豐富旅游產品等舉措,讓草原的壯美風光與深厚文化碰撞出絢爛火花,吸引全國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2024年陳巴爾虎旗接待游客200.66萬人次,同比增長14.82%,實現游客花費28.95億元,同比增長14.35%,均創歷史新高。
今天的陳巴爾虎旗,正以牧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數字強邊的現代智慧、民族團結的深厚根基,在發展的浪潮中砥礪前行,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璀璨光彩。(記者 韓繼旺)
(壓題圖:陳巴爾虎旗城市景觀。陳巴爾虎旗委宣傳部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