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極致效率,逼合作伙伴做更難的事。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王文彤
編輯|馬吉英
頭圖攝影|肖南
作為禾賽科技創始人、CEO,李一帆的飛書簽名每一兩年會換一次。現在他的飛書簽名是:“第一時間傳遞壞消息。”他希望在公司內部,大家能主動傳遞壞消息,而不是隱藏壞消息。“這是為了提高效率,提升信息真實性。”他說。
如果把他的簽名檔做個梳理,大部分跟如何提升效率有關。比如,真誠和實事求是地面對一個問題,長期來看是成本最低的方法;能群聊的不要私信……
這也是禾賽科技能在成立11年里,在一個空白領域能站穩腳跟并成為龍頭的重要“武器”。
2014年,禾賽科技成立,2016年下半年,禾賽科技開始轉型到Robotaxi領域,拿下Zoox、Aurora、百度Apollo、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頭部客戶;2020年、2021年,禾賽科技又進軍機器人和乘用車市場。
根據國際權威研究機構Yole Group2025年發布的最新報告,目前禾賽科技已經連續4年獲得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和全球L4級自動駕駛激光雷達市占率第一名,蟬聯全球乘用車市場市占率榜首。
但禾賽科技還在加速。
今年2月,禾賽科技與比亞迪深化合作,其生產的激光雷達將搭載在比亞迪十余款車型中,于2025年量產交付。
攝影:王文彤
4月21日,在禾賽科技位于上海嘉定的公司總部——麥克斯韋全球智造中心(以下簡稱“麥克斯韋”,這是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的名字),李一帆一口氣發布了禾賽科技的新產品、新方案——激光雷達產品ETX、AT1440、FTX,適配L2~L4的“千厘眼”激光雷達感知方案,并公布與卡車自動駕駛公司卡爾動力、空間智能公司群核科技、機器人公司維他動力、追覓旗下的可庭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4月25日,由禾賽科技作為牽頭單位及第一起草單位主持編制的《車載激光雷達國家標準GB/T 45500-2025》正式發布并實施。
隨著諸多主機廠將激光雷達視作智能駕駛的安全件并把激光雷達下沉至10萬~15萬元市場,禾賽科技的想象空間還在繼續擴大。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預計2025年,整體中國新能源市場激光雷達滲透率將超過20%。
在這一行業形勢下,擴大利潤空間、提高效率成為禾賽科技經營層面的主旋律。
禾賽科技發布的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2024年凈虧損為1.02億元,在Non-GAAP統計口徑下,全年凈利潤為1370萬元,成為全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Non-GAAP口徑全年盈利的激光雷達企業,利潤主要來源于海外業務和機器人業務。預計2025年,Non-GAAP盈利增長至3.5億至5億元。
禾賽科技CFO樊鵬表示,近期禾賽科技更加重視費用的控制,加強了對各類費用的預算管理。
“禾賽已經達到全球領先位置,下一階段考慮的應該是如何進一步提升效率,為股東們創造更大價值。”樊鵬說。
有傳聞稱,禾賽科技已提交赴港上市申請,對此,公司回應“不予置評”。
從零到200萬臺產能
禾賽科技在激光雷達行業的首次亮相,是以激光傳感器檢測危化氣體和空氣質量。
這是一個在當時僅有4.05億元規模的市場,禾賽科技也因此一度融資困難。2016年,禾賽推出了全球首套無人機載燃氣安檢系統HS-5000,并在2017年初憑借此系統入圍棱鏡獎(由國際光學與光子學會頒發,被稱為光電“奧斯卡”)。
在磐谷創投投資總監張弛看來,這證明了禾賽科技的創新力、執行力,也讓一些投資機構開始注意到禾賽科技。磐谷創投是禾賽科技的A輪、B輪投資方之一。
光速光合創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光速光合”)長期關注人工智能、硬科技、綠色科技等領域,從2013年開始觀察激光雷達賽道,2014年時就曾與創始團隊有過交流。
禾賽科技激光雷達走廊。攝影:王文彤
光速光合創始合伙人宓群認為,半導體芯片是集成化激光雷達的核心部件,但由于當時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尚小,能夠采購到的多為通用芯片,如果要降低成本、提高性能,需要對芯片做特殊的優化,而這在當時的全球市場還是空白。
2017年,宓群得知禾賽科技轉型做激光雷達,并已經開始了機械式激光雷達的樣品測試,就主動聯系了李一帆,詢問其是否考慮做芯片化產品。李一帆告訴他,芯片研發實驗室的研究剛剛開始,僅有一臺原型機。
在辦公樓的地下車庫里,他們一起測試了原型機在200多米距離的探測效果。宓群發現,測試結果雖不完美,但禾賽科技在芯片化產品的研究上快人一步,原型機的設計和架構上也很有潛力。
2018年5月,光速光合、百度對禾賽科技進行了2.5億元B輪投資,且之后連續5輪領投。此后,禾賽科技也逐漸打開局面,并在自研芯片上持續加碼。
宓群記得,在完成B輪融資后,禾賽需要更多資金完成芯片研發,而當時產品還未成型,許多投資人都在猶豫。但是他始終堅信禾賽科技的實力,果斷領投下一輪,帶來了其他跟投的投資人。
2018年12月,禾賽科技發布了利用波形分析技術提升抗干擾能力的激光雷達產品Pandar40P。波形分析技術是指在每一次測量時分析激光遇到物體后反射回來的波形信號,解讀目標物體的材料性能、形態、運動狀態和環境條件等。
李一帆解釋,研究這項技術是因為早期在服務自動駕駛客戶時發現,客戶擔心路測時的噪音和誤剎車。禾賽科技是行業首個,也是唯一一個推出這項技術的激光雷達供應商。為此,公司還專門開發了一枚每秒可運行200億次運算的芯片,并搭載到2024年4月發布的更平價的產品ATX上。
“如果一開始只想做一個200美元的激光雷達,有些東西我們就永遠也不會去做,也不會有這些技術積累。”李一帆表示。據他介紹,禾賽科技核心器件的自研比例超過90%。通過自研,做到產品性能更好的同時,也降低了成本,讓供應鏈更安全。
2017年至今,禾賽科技共發布了四代自研芯片。在此基礎上,禾賽科技推出了Pandar系列、XT系列、AT系列、FT系列、JT系列、ET系列的激光雷達,產品從機械式激光雷達到純固態激光雷達,應用范圍囊括自動駕駛、ADAS和機器人三大領域。
對于激光雷達來說,制造也是研發的一部分。某種程度上,自建工廠比代工的成本更高,但李一帆認為,與降低成本相比,自建工廠更重要的是讓禾賽科技擁有更快的閉環迭代能力。換言之,成本固然重要,但速度和效率更重要。
如何建立一個之前沒見過的激光雷達的工廠?李一帆的答案是,學習其他制造業企業,如博世、百度、半導體行業等的經驗,再結合激光雷達的行業特點。
“永遠都不可能照搬一個業內已經成熟的東西,因為當它成熟時,你已經沒有機會了。”他說。
目前,禾賽科技在上海和杭州有兩大工廠,分別以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和赫茲命名,前者負責前沿產品的研發與制造,后者負責產品的量產,預計2025年年底年產能達200萬臺。
麥克斯韋的建筑面積為5.2萬平方米,投資金額近10億元人民幣,于2023年年底正式投入運營。李一帆參考了特斯拉早期將研發基地和制造工廠建在一處的做法,在麥克斯韋中匯集了激光雷達從設計、研發到測試、生產的全棧通鏈。
不同于傳統的執行式產線,麥克斯韋專設“研發生產線”,由研發和制造團隊共同負責搭建試制平臺,以量產標準來試制激光雷達新產品,共同定義量產生產線的每一步工藝。制造團隊還會與設計研發團隊共同開展DFM評估(Design for Manufacturing,指在產品設計階段優化設計方案,確保產品能夠高效、低成本、高質量地實現量產的評估方法)。
此外,麥克斯韋中還配有貝葉斯可靠性試驗中心和業內首個激光雷達200米綜合測試道。前者專用于產品的全方位系統性測試驗證,可執行ISO、IEC、CISPR、GB/T等多項車規級測試標準。后者可通過高度仿真的城市、高速道路環境和天氣的構建,大幅提升路測效率和質量。
在宓群看來,通過提前布局芯片研發、自建工廠等措施,禾賽科技在自動駕駛爆發期還沒到來時,就做好了相關準備。
從20000美元到200美元
在早期專注Robotaxi市場時,禾賽科技面對的主要是歐美競爭對手,彼時業內龍頭Velodyne是必須跨越的高山之一。
在2017年的百度Apollo供應商大會上,禾賽科技和Velodyne同時參會。當時,為了更好地拍攝Velodyne的產品,攝影師將禾賽科技的Pandar40墊在Velodyne產品下面。
一年后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局面逆轉——禾賽科技憑借Pandar40的可靠性和快速響應能力,替代Velodyne成為百度Apollo平臺的核心供應商。
2020年前后,禾賽科技決定進軍乘用車市場。為了打開局面,李一帆需要在國內尋找合適的客戶。
彼時,理想汽車的研發團隊正為理想L9開發全新的智能駕駛系統,想要一款性能更好的激光雷達。
禾賽科技的64線(激光雷達的“線”指激光密度,一般來說,密度越高,激光反射后得到的圖像越精確)激光雷達在當時已經是市場內表現最佳,但理想汽車給禾賽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成本、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將64線產品升級為128線,還要考慮在復雜天氣下的可靠性、激光雷達的探測距離和點云密度等等方面。
“就像一個四缸發動機變成八缸,還要保持體積、成本不變,內部的優化就要做到極致。”李一帆表示。
產品之外,理想汽車還深度參與了禾賽科技測試評價體系,要求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需通過50項以上車規測試(包括防水、振動、鹽霧等),產品的開發周期也從國際廠商通常需要的3年壓縮至1.5年左右。
禾賽的解決方案是,將分立式元器件集成到幾顆小巧的芯片上,不僅解決了體積和成本難題,也帶來性能的大幅提升。“滿足新一代企業真正訴求的方式,是要理解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他最擔心的是什么,最需要什么產品。我們是逼著對方做更難的事,一起進步。”李一帆說。
2021年8月,AT128正式發布,AT128標準版除了搭載在理想各車型上,此后也搭載在小米汽車、長安汽車、上汽集團旗下的飛凡汽車等品牌上。也是從AT128開始,李一帆發現激光雷達從功能件變成了安全件,這意味著激光雷達的市場潛力更大,同時對成本的要求更高。
2023年,禾賽科技和客戶們又開始一起探討ATX的產品定義,最終達成了共識:為了把這款激光雷達產品搭載在15萬元級別的車型上,成本要下降到200美元左右——與2019年的產品相比,價格下降99.5%,性能還需要更好。
李一帆總結,從早期的機械式激光雷達到AT128,價格下降了100倍,而從AT128到ATX,價格又下降了兩三倍。“一代代產品必須有極大的創新和前期投入,才能在降本與高性能之間獲得平衡。”李一帆說。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受訪者 制表:肖麗
在海外市場,禾賽科技的客戶名單也在不斷拉長。
2025年3月12日,禾賽科技宣布與一家歐洲頂級主機廠達成多年獨家定點合作,為其下一代汽車平臺提供高性能超遠距激光雷達,覆蓋其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多款車型。這是一個跨越2030年的多年長期合作項目,是迄今為止海外前裝量產激光雷達領域規模最大的訂單,也是禾賽科技在歐洲的第一個量產車客戶。
“這家客戶不是我們跑去歐洲開了幾次會就做成的,而是我們長期有團隊在做小項目。”李一帆表示。
與海外客戶合作,需要付出多年時間來解決信任和交流問題。
以另一家海外主機廠為例,禾賽從2018年開始與其合作至今,經歷了Robotaxi項目、各種POC(指在正式開發或實施一個項目之前,通過構建一個簡化版本的原型或實驗性模型,來驗證其核心功能、技術可行性的環節)項目,每個項目都要花一整年去交付。
此外,據《中國企業家》了解,2017年時,寶馬汽車相關高層就曾到訪禾賽科技。最近幾年,李一帆也保持著每一兩個月和歐洲幾大主機廠見面一次的頻率,每當公司在產品和技術上有新進展時,李一帆都會告知歐洲客戶們。
在他看來,中國激光雷達企業有點像中國乒乓球隊,在國內卷出了世界冠軍,在全球范圍內自然很能打。
“絕大多數海外競爭對手在供應鏈能力、交付能力和拼勁兒上跟我們不是一個量級,這是我們的機會。”李一帆說。
從乘用車到機器人
在張弛看來,禾賽科技的創始團隊都擁有不凡的經歷,且非常互補。
李一帆博士就讀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機器人學,畢業后曾在硅谷多家科技公司任工程師。他同時也是社交高手,運營了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曾因穿越美國的傳奇經歷成為人人網排名最高的旅行博主。
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孫愷博士期間在斯坦福大學主修機械系、輔修電子系,研究方向為激光的前沿技術。“他可以像物理學家費曼一樣把特別復雜的技術講得特別清楚,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張弛回憶。
另一位聯合創始人、CTO向少卿在斯坦福大學取得電子工程和機械工程雙碩士學位,畢業后先后任職于蘋果總部、三星總部,負責電路系統設計和產品概念研發。
創業以來,禾賽科技的三位創始人一直都在同一間辦公室辦公。這是李一帆特意為之,能夠讓公司的決策更加迅速,“基本上一個事情離開我們辦公室時就已經決定好了”。
頂層決策之外,為了讓員工們快速統一思想,公司每一兩個月會有一次直播會,每年會有兩次集中戰略會,每年11月會有一次全公司閉門會,通常會在麥克斯韋一樓的階梯上進行。
在張弛看來,禾賽科技經歷了幾次關鍵抉擇——做低端產品還是高端產品;做海外市場還是國內市場;第一個客戶如何選擇;美股上市。
2021年1月7日,禾賽科技的科創板IPO申請獲得受理,擬募資20億元,估值超100億元。然而兩個月后,禾賽科技及保薦人華泰聯合證券主動撤回申請文件,3月11日,上交所正式終止審核。
撤回上市的三個月后,禾賽科技又進行了D輪融資,由中信產業基金、小米產投、美團、高瓴創投領投,融資金額超3億美元。此后,小米產投又在2021年11月16日領投了D+輪,投資金額為7000萬美元。
這次融資后,小米汽車也成為禾賽科技的重要客戶。2024年3月,小米首款量產車型SU7正式發布。其中,Pro和Max版本搭載了AT128激光雷達。2025年5月,小米發布YU7,也宣布標配禾賽激光雷達。
2023年2月19日,禾賽科技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司內部沒有舉辦慶功宴,而是給每個員工發了一個李一帆設計的充電寶。
在張弛的印象中,無論出了多大的事情,李一帆都能睡得著。“(IPO前)他在紐約見機構投資人時,幾天一共見了幾百個投資人,兩個會議之間有十幾分鐘時間休息,他就在浴缸里稍微睡一會兒。”張弛說。
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李一帆也在向其他企業家學習。比如馬斯克。
“馬斯克有很多超前的理念是我們要學習的,比如他會盡量參加大多數的戰略會議和工程會議。他對獲取真實信息的重要性的認可,是我見過的所有管理者里比較高的。”他說。
受此啟發,李一帆每周要閱讀幾百份內部報告,其中大部分是員工的日報或周報。發現問題后,他會直接在報告上留言,再由下屬們自行討論解決。雖然會有很多重復的內容,也會給他增加很多工作量,但是他更在意的是能否得到完整的信息。
除了馬斯克,例如李想對組織和戰略的思考,王傳福對集團戰略、成本控制和垂直整合的思考等等,都是李一帆學習的對象。
2025年,為了繼續提高經營效率、擴大利潤空間,禾賽科技將目光瞄準了機器人領域。
最新數據顯示,在機器人市場,禾賽科技的單月交付量突破2萬臺,客戶遍及全球超40個國家。
李一帆判斷,機器人領域的想象空間遠大于乘用車領域,到2029年時,將達到100億元市場規模。“人不可能同時開兩輛車,但可以同時讓很多機器人為你工作。”他說。
為此,禾賽科技需要收集高質量數據,將過去積累的車規級能力嫁接到機器人上。“機器人的需求無窮無盡,希望通過今年的努力,禾賽科技能開拓出更多的新場景。”禾賽科技機器人感知業務VP劉興偉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