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進入初夏的重慶市綦江區古南街道花壩村,生機勃勃。
寬敞的村道在碧綠的田野間穿過,串起小院人家和多個休閑項目;山坡上的梯田層層疊疊,秧苗正拔節生長;銀白色的大棚里,紅色的櫻桃和綠色的葡萄綴在枝頭,引來游客采摘。
花壩村背靠古劍山,頭枕綦江河,自然條件優越;離綦江城區只有3公里,交通便捷。即便如此,花壩村也曾是有名的“空殼村”:產業“空心”,增收乏力,全村2400余名村民,高峰時超過一半的人在外務工、生活。
“我們找準了影響花壩村發展的三大難點,于是從規劃角度對空間布局進行優化,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從而為產業空間的重構打下基礎,實現具有花壩特色的鄉村振興。”綦江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的花壩村已成為綦江的“后花園”:構建農文旅融合一體化場景,引入農事體驗項目,發展市場主體58家;去年接待游客25萬人次,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7萬元。
4月25日,綦江區古南街道花壩村,游客乘坐田園小火車。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優化空間布局
零碎坡地變“共享農場”
5月21日上午,花壩村“壩上花開農場”里,茄子正在開花,番茄結出小小的果實。60歲的趙中育作為這個“共享農場”的“托管員”,忙著在菜地里施肥。
“這一片地只有20畝左右,但分屬于十多戶村民。”趙中育說,由于土地零散坡又陡,以前這一片只能種玉米和紅薯。
發展空間不足是花壩村發展的一大“難點”。2024年,綦江區規資局在該村開展村莊規劃統籌引領巴渝和美鄉村建設試點,發現花壩村的“空間不足”實為“空間統籌不足”,于是結合村莊資源稟賦和實際建設需求,創新“空間布局+場景建設+融合發展”的規劃理念,對花壩村的空間布局進行了優化。
“這一片的零碎土地實行‘小改大’,靠山的部分還實行‘坡改緩’,讓土地規模化利用變成可能。”花壩村駐村第一書記賈海濤表示。
去年改造完成后,村里將這20多畝土地策劃為“共享農場”:將大塊土地中的一部分,按40平方米為一塊的標準,劃出30多個小塊供市民認領;周邊安裝攝像頭,供認領市民在家隨時觀察自家地塊上蔬菜的長勢,不能自己種菜的地塊則由村民趙中育等“托管”;余下地塊,則種上玉米等。
現在30多塊“農場”已基本被認領完,不少市民周末跑來花壩村體驗種地。“每次都帶了小孩來,讓他親近自然,感受田園生活。”認領了其中一塊地的綦江市民楊晨告訴記者。
目前,花壩村已通過實行237畝低效園耕地整治、23畝林耕地置換等,完成農用地“小改大”“坡改緩”共計350畝,為花壩村探索“集體經濟組織+公司+農戶”模式,推動實施機械化試點作業奠定了基礎。
完善配套設施
在外打工大廚返鄉開農家樂
5月21日上午10點半,“花壩農家樂”老板薛中明正在廚房忙著點豆花。
“現在不僅周末人多,平時人也不少。”在外工作了多年的薛中明高興地說,這回是“回頭客”,昨天提前打了電話,說要吃豆花飯。
薛中明有一手好廚藝,以前一直在綦江城區的餐館當大廚。花壩因離綦江城區近,從村北邊穿過的210國道附近經常有城里人來田邊散步,周邊也開起了幾家農家樂。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們有好手藝,卻也不敢開農家樂,因為我們家有點偏遠。”薛中明的妻子傳芬搖著頭說。
根據規劃,去年村道實現了“升級”:4.5米的公路擴寬到7.5米,薛中明家旁邊就是利用閑置土地興建的停車場,可停20多輛車;旅游高峰時,村道被設計為單向通行的“環線”,村道靠右一側則劃出了臨時停車位——這時,位于“環線”旁的薛中明家就有了優勢。
“來的人多得很,很多人都要吃頓飯再走。”傳芬高興地說,尤其是今年春天油菜花開了,來的游客更多,就餐需求突然爆發。兩口子一合計,回家開起了農家樂。薛中明說,現在客流高峰時,他的農家樂一天能收入上千元。
產業發展,需要基礎設施作為支撐。針對花壩村配套設施落后的“難點”,在規劃統籌下,區相關部門從配套設施和人居環境兩方面的規劃入手,提升花壩村的基礎設施水平。
在配套設施方面,在擴寬6公里村道的同時,拓寬改造1.2公里種植園連接道路,方便游客去往各個采摘園和景點;建設生態停車場1個、路邊和臨時停車位近300個,使全村停車位增加到700余個;配建旅游公廁11個,同時建設娛樂休憩場、民俗活動廣場各1處,增加村民與游客的休憩空間;設立草坪風車等景觀點8處、導覽設施10處,提升游客體驗。
“我們村的配套設施經過科學規劃后,生活設施和基礎設施都得到進一步完善,村民和游客都特別滿意。”花壩村黨總支書記蒲余兵表示,隨著設施的不斷完善,村里的發展后勁也不斷得到增強。
重構產業結構
引進業主激活發展動力
5月15日,村民王中橋在自家地里采摘番茄后,準備就近賣給農家樂。
“最初我是在外面打工,后來看到村里搞農家樂的多了,他們對蔬菜的需求量還很大,我就回來種菜賣。”王中橋笑著告訴記者,現在自己種的菜基本都賣給了村里。
王中橋返鄉種菜,是從村里涌入大量業主開始的。
“當時我們在綦江城區周邊選址,找了好幾個地方,它們在自然條件、交通條件等方面都旗鼓相當。但花壩在土地條件、配套設施完善度方面更勝一籌,更有利于企業發展。”“奇妙村”農文旅研學項目負責人彭純亮說,現在“奇妙村”項目流轉了200余畝村里的土地,發展鄉村主題樂園、農耕體驗區等,讓城市來的游客與鄉村親密接觸,獲得心靈的放松。
2020年,只有兩三名業主到花壩村發展,流轉的土地只有二三十畝。現在,該村已引進業主50余名,圍繞農文旅發展糧油種植、水果采摘、休閑度假等項目,流轉的土地達1800畝,帶動近1000名村民增收。
規劃改變了花壩村的空間格局,也重構了花壩村的產業結構。
負責花壩村規劃的規劃師劉春龍告訴記者,村里在通過規劃形成的集自然山水、農耕體驗、親子活動、休閑民宿于一體的“山水田園休閑帶”基礎上,打造“特色水果采摘+非遺體驗+餐飲民宿”一站式服務,初步形成“景區運營+農事體驗+文創消費”的創業就業鏈條。
據統計,花壩現在有四季瓜果園1200畝、生態水稻600畝;盤活閑置農房55棟,發展起了鄉村樂園“奇妙村”等項目。去年,該村人均純收入超過2.7萬元,同比增加近4000元。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羅蕓
原標題:綦江花壩村以規劃破解“三難” “空心村”又熱鬧起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