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不用跑遠路了。”“黨員就在家門口!”“咱們百姓可是擰成了一股繩!”在千家店鎮,村民們用這樣的話來稱贊村里的黨群服務中心。截至目前,千家店鎮已經將社保、醫療報銷、高齡補貼發放等39項政務服務從鎮里下放到村黨群服務中心辦理,足不出村把事兒辦,黨群服務中心的“服務”二字突顯出來,跑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100米。
新嘗試從去年8月開始,千家店鎮19個行政村陸續建成黨群服務中心,將鎮級服務下沉至村,讓服務更貼近村民。六道河村的黨群服務中心,是鎮里率先建成的示范點。“這里就是原來的村委會,整體進行了重新規劃。”六道河村黨群服務中心負責人劉秀國介紹說,規劃建設本著辦公最小化、服務最大化的原則,把原來的辦公區域壓縮了一半,使議事區、綜合活動區、綜合服務區、文明實踐區等服務功能區域有了更大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六道河村按照15分鐘服務圈標準建設黨群服務中心,住在村里的村民,抬腳就能走到。不僅如此,黨群服務中心還組織黨員、村“兩委”成員和志愿者入戶服務,讓偏遠自然村的村民也能享受到“進門即辦”的便利。67歲的郭大娘家在距離村委會較遠的山坳處,說起現在辦事的便利,她打開了話匣子:“過去要專門坐班車去鎮里辦,現在在村里,社保員天天坐班,抬腳就到,十幾分鐘就辦好咧!”
在六道河村黨群服務中心,除了業務辦理,志愿服務、文化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二樓的文明實踐區就是志愿服務的主陣地。村里組建了30人的黨員志愿服務隊,今年春天,服務隊的王水萍拿出家里自費買的澆水機,義務供村民使用,周邊20余戶60多畝地收益,緩解了過去村民用三輪車澆水費時費力的弊端。此外,秋天互助秋收,冬天鏟冰掃雪,幫村民代買藥品等志愿活動時常開展,有手藝的志愿者則免費維修家電……隨著志愿服務的持續開展,志愿精神也在村里生根發芽,鄰里互助蔚然成風:村民老焦主動幫鄰居大爺秋收,王大姨時常幫孤寡老人打掃衛生,越來越多人在接受鄉親們的幫助后,也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中。為激勵更多人參與,黨群服務中心建立了志愿服務積分制度,并設立“黨員先鋒榜”,每半年評選優秀團隊和個人。“大家都很積極,覺得評上特別光榮。”劉秀國說。
在綜合活動區,文體器械、舞臺等設施一應俱全,書法、繪畫、運動等各類活動豐富多彩。文化室里,煤油燈、木犁耙等老物件勾起鄉愁;多功能影廳中,紅色電影吸引村民駐足觀看;接待室內,村中的老人們用鄉音土語化解矛盾糾紛。每逢端午、中秋等節日,村民們聚在一起包粽子、包餃子,還會將熱騰騰的食物送到獨居老人家中。“以前和鄰村的李嫂子不太熟,現在一起扭秧歌,才發現她蒸饃饃特別拿手!”55歲的趙大媽笑著說。如今,在黨群服務中心的凝聚下,自然村間的矛盾糾紛顯著減少,村民們從“各掃門前雪”轉變為“共護一座山”。
六道河村的實踐,是千家店鎮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成果的縮影。千家店鎮19個黨群服務中心各有特色、各展所長。在下灣村,黨群服務中心打造“知青食堂”“知青菜園”,帶動10多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平臺子、紅旗甸等村在服務中心開辦“老年餐桌”,90歲的韓大娘和老伙伴們每天中午都能吃上熱乎的飯菜;石槽村的電商直播間里,村書記胡春蘭正帶著農戶直播帶貨,蜂蜜等土特產通過服務中心的網絡平臺銷往山外;最偏遠的牤牛溝村,設立了“快遞代收點”,村里老人再也不用麻煩鄰居到鎮里取包裹……今年以來,各村黨群服務中心累計辦理各類民生事項800余件,調解矛盾糾紛200多起,組織農技培訓、文藝活動60多場。“抬腳就能辦事”“伸手就能幫忙”“圍坐就能聊天”,一個個黨群服務中心把群眾的心凝聚到一起,形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千家店鎮的黨群服務中心將溫暖和便利傳到每一個村落,這場基層治理創新,正在熱氣騰騰的民生服務中,書寫著黨群連心、鄉村煥新的時代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