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在上海-斯圖加特汽車及動力系統國際研討會(SSS 2025)上,蓋世汽車CEO周曉鶯指出,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與創新的重要樞紐。憑借完整的工業供應鏈、龐大的人才儲備及高效的勞動生產率,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占據領先地位。近年來,中國在芯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特別是在機器人產業上取得顯著進展,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
周曉鶯還提到,中國乘用車市場展現強勁增長勢頭,新能源車型發展迅猛。中國OEM積極推進海外本地生產戰略,提升全球競爭力。同時,中國OEM通過高效的產品開發周期和多樣化的市場策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新能源汽車成為中國乘用車出口的核心增長點。
周曉鶯|蓋世汽車CEO
以下為演講內容整理:
中國已成為全球創新前沿陣地
近年來,我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制造”變得如此具有競爭力?實際上,自2010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2017年起,中國在全球貨物貿易中也位列榜首;去年,中國制造了全球31.6%的產品,出口市場份額達14.5%。
十年前,許多跨國公司稱中國為“低成本國家”。但在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重新審視,將中國視為創新樞紐。為何會發生這種變化?因為當前中國是唯一一個擁有完整工業供應鏈的國家。過去,我們可能需要半天時間才能組裝一臺電腦,一天時間才能組裝一部智能手機。但現在,我們甚至可以用半天時間在中國的華強北組裝一臺機器人。因為華強北涵蓋了非常廣泛且完整的零部件、配件乃至原材料供應。正是這樣的生態系統支持著企業,尤其是制造企業在中國取得成功。
圖源:蓋世汽車
人才儲備方面,2024年中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了1179萬人,目前市場上擁有超過2億的熟練工人,其中包括600萬名高技能專業人才。在中國,企業很容易招聘到受過良好教育、才華橫溢的工程師工作。
另外是勞動生產率較高。從2018年到2023年,中國制造業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6.7%。從工業機器人的密度來看,中國每萬名工人擁有約470臺機器人,位列全球前三。在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機器人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作為創新樞紐,許多中國企業在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去年,中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了2.68%,并且在芯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
4月13日,北京舉辦了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這是世界上首次有人形機器人參加的馬拉松比賽。這傳遞出一個信號,即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得非常迅速。實際上,機器人產業的供應鏈有65%的零部件是在中國生產的,許多中國的OEM也在人工智能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
全球和中國乘用車市場展望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乘用車市場銷售總量為9060萬輛,我國乘用車占據27%的市場份額,總量達2200萬輛;美國市場占比約19%,總量為1600萬輛;歐洲市場占比約15%,總量為1390萬輛。
從中國汽車產品布局來看,涵蓋了傳統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兩大品類。其中,部分新能源車型的發展速度甚至超出了實際需求。憑借如此豐富多元的產品線,眾多中國OEM均懷揣著走向海外市場的雄心壯志。
為深入了解中國OEM的海外布局,我們對中國OEM的海外產能進行了統計。目前,海外產能約為450萬輛,且新的產能與生產力仍在持續建設中。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國OEM開始推進本地生產戰略,而不再局限于單純的出口業務。回顧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已接近500萬輛。在此背景下,本地生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不再僅僅局限于全散件組裝或半散件組裝的出口模式。
2018年以來,在市場與產品的雙重推動下,電動汽車迅速普及。在此階段,中國品牌實現了快速崛起,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此外,國內市場持續擴張,出口業務也同步增長。
中國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據統計,中國市場上約有78個OEM集團,旗下擁有近200個不同汽車品牌,每年均有大量新車型涌入市場。
當前,市場格局正悄然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OEM開始調整其技術競爭策略。以ID.3(參數丨圖片)為例,在歐洲市場,其入門價格約為3.5萬歐元;而在中國市場,入門價格則大幅降低至約1.5萬歐元。再如比亞迪旗下配備激光雷達的車型,入門價格甚至不到7萬元。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國 OEM 充分整合并利用各類資源,有效提升了工業設計效率與生產效率。
我們對產品開發周期展開了相關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傳統全球OEM而言,在推出一款傳統燃油車時,從戰略規劃階段到正式生產階段,通常需要長達40個月的時間。反觀中國電動汽車初創企業,憑借平臺化策略的應用,推出一款電動汽車從戰略階段到生產階段,一般僅需20個月甚至更短。這種高效的產品開發節奏,堪稱“中國速度”的生動體現。正是憑借這一優勢,中國OEM在產品開發周期的各個階段,均實現了開發流程的精簡與效率的提升。
圖源:蓋世汽車
進一步分析不同OEM的市場表現,可以發現它們在新能源戰略、出口戰略以及定價戰略等方面,均展現出多樣化的策略布局。以中國傳統OEM為例,比亞迪的產品線極為豐富,全面覆蓋A級至D級車市場,并針對中國市場與海外市場推出不同版本車型。奇瑞在海外市場表現卓越,穩居銷量榜首,不過,由于奇瑞汽車大量出口至巴西等對電動汽車需求相對較低的國家,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約為 21%,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步伐上相對放緩。廣汽在電氣化轉型與海外市場拓展方面同樣積極進取,目前新能源汽車產品在其整體產品中的占比已達41%,且預計今年這一比例還將繼續提升。
當前,華為與眾多傳統OEM建立了合資企業,或與其保持著極為緊密的合作關系。在過去的三年間,華為生態系統旗下的產品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年增長率呈現出迅猛態勢。華為涉足的汽車領域,產品定位高端,車型價格普遍在25萬元以上。
大眾、豐田、日產、本田、通用等國際知名品牌在全球市場表現優異,尤其是豐田,憑借全球業績斬獲了豐厚利潤。然而,在中國市場,多數合資企業的處境卻不容樂觀。它們面臨著諸多困境,如新能源汽車產品匱乏、決策流程遲緩等。不過,在今年舉辦的上海車展上,我們看到不少合資企業公布了未來兩年的產品規劃,尤其針對中國市場制定了相應策略。
此外,高端汽車品牌正遭遇重大挑戰。隨著電動汽車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諸多智能技術成為新勢力OEM的標準配置,高端汽車品牌的市場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在中國市場,年輕一代消費者對歷史悠久的傳統高端品牌缺乏強烈的品牌信仰。在此背景下,高端汽車品牌正積極探尋應對之策,以維系現有客戶群體,但這一過程無疑充滿艱辛,仍需付出諸多努力。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新合資企業領域。當前,中國科技企業的出口正逐漸成為該領域新的增長模式。以法雷奧與地平線的合作為例,法雷奧期望借助地平線提供的技術支持,助力其在美國的工廠運營。盡管目前該合作仍在等待相關審批,但這一動向充分表明,地平線的技術能力已獲得海外OEM的高度認可。此外,大眾汽車也與中國新技術公司展開了深度合作,合作對象包括小鵬汽車、地平線以及杰發科技等。這些合作案例意義重大,彰顯出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公司正借助新合資企業領域這一途徑,積極拓展全球市場。
在這一進程中,領先的中國企業正重新定義技術,在電池、輔助駕駛、芯片等關鍵領域持續發力。它們一方面采取低價策略搶占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研發能力。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正加速戰略轉型,強化本地化布局,充分利用中國的本地資源,以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預計到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率以及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預計都將超過 80%。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中國乘用車出口的核心增長點。從長遠視角來看,歐洲、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將成為主要的目標市場。
中國汽車供應鏈生態系統展望
過去的十年里,新汽車供應鏈的價值創新主要聚焦于電氣化、高級駕駛輔助系統以及智能座艙這三大關鍵領域。
圖源:蓋世汽車
在電氣化領域,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關鍵技術趨勢主要是向高能量密度、快充、高安全性以及低成本這幾個方向發展。另外,動力域的主流集成解決方案為 VCU + BMS + XCU。
當前,眾多OEM正加速新車型的推出,這一舉措既源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得益于相關零部件的大規模生產。從競爭態勢來看,動力電池供應、電池管理系統、驅動電機、熱管理等細分領域均有大量參與者涌入。同時,核心零部件的本地生產成熟度正不斷提升。
就ADAS而言,去年L2級及以上ADAS的滲透率接近50%。其中,15萬元車型以下的市場展現出高增長潛力。這也是今年年初比亞迪、奇瑞、吉利等大多數主要OEM紛紛降低配備ADAS和電動汽車車型入門價的原因。初創企業在NOA功能的標配率方面表現更為突出,而合資企業和國際OEM則相對滯后。此外,產業利潤仍主要由軟件費用和硬件集成驅動。
供應鏈層面,中國乘用車供應鏈正迅速崛起,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這也是大陸集團與地平線成立合資企業的背景。雙方專注于ADAS領域,在中國市場,將借助地平線的技術和研發資源進行產品開發;在全球市場,則依托大陸集團的網絡與OEM開展市場拓展。預計到2030年,L2級及以上車輛的滲透率將達到90%,配備NOA功能的車輛占比將超過25%。
智能座艙同樣是增長迅猛的領域。域控制器、HUD、DMS等核心功能的滲透率正顯著提升。中國智能座艙在技術創新和大規模應用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中控屏、HUD、DMS、語音供應、座艙域控制器等細分領域參與者眾多。值得注意的是,本地供應商展現出高度的靈活性,對創新趨勢反應敏銳,能夠迅速跟進市場動態,助力OEM挖掘終端市場的賣點。
未來,智能座艙的發展趨勢將聚焦于大屏、多屏集成以及5G聯網體驗,這些將成為市場的關鍵趨勢。在此背景下,AI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它對人員、組織以及工業開發和產品開發過程均產生著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OEM和Tier 1正積極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汽車產品中。
(以上內容來自蓋世汽車CEO周曉鶯于2025年5月22-23日在上海-斯圖加特汽車及動力系統國際研討會(SSS 2025)發表的《重新定義中國汽車市場價值》主題演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