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5月23日左右比亞迪開啟價格戰后,整個車圈都沸騰了。海鷗(參數丨圖片)下探到 5.58 萬,秦 PLUS DM-i殺到6.38 萬起,一系列“價格刺客”開始籠罩市場。
零跑宣布全系價格調整,吉利、奇瑞立馬跟進,頭部車企沒有一家敢掉以輕心,連帶著汽車股的股價也全線崩塌。部分不愿降價的企業,已經開始“開罵”。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就是所有人都以為這一波價格戰沒有車企能夠獨善其身時,理想、問界、小米這幾家站了出來,組成了反卷聯盟。在價格沒有調整的情況下,理想股價率先企穩,也證明了投資者對于這幾家中高端品牌的信心。
如何抵御“迪王”降價殺招?車圈是否將分化?個人的一些看法與大家分享一下。
(1)問界“不慌不忙”,全靠合資襯托?
面對價格戰,最“不慌不忙”的應該就是問界了。畢竟最新一周的40萬以上SUV銷量排名,問界M8排名第一,問界M9排名第二。
去年我們還在感慨問界M9實現了國產高端SUV的破冰,將老牌霸主寶馬X5趕下王座。這不到一年的時間,這樣的車型已經有兩款。一旦后續成長為矩陣,問界很可能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產豪華品牌。
當然了,問界的崛起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用一句流行語形容,就是“全靠同行襯托”。在問界M9崛起之前,40萬以上的SUV就是三分天下,寶馬X5、奔馳GLC和奧迪Q5L,轎車則是經典的“5 6 E”。
這些車不是說不好,確實賣了這么多年,消費者已經審美疲勞了。
問界M9出現后,消費者第一次發現,車居然能這樣“玩”。高端SUV本不該是“取舍”,想著究竟是要寶馬的操控,還是奔馳的豪華,還是奧迪的科技,明明可以“全都要”。
既有途靈智能底盤,可以在不同的道路保持最高的舒適性。也有百萬像素智慧投影大燈和車內百變空間,比奧迪更加炫酷。至于領先一代的天籟之音,令人眼前一亮的鯤鵬展翼設計,則給了消費者十足的新鮮感。
當然了,華為的品牌影響力也不容小覷。其實國產車中的強手不少,但華為的品牌認可度,以及在商務圈中的接受度,依然是問界M9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有了問界M9的成功,問界M8的爆發自然也在情理之中。這兩款車本身的相似度就極高,功能也是基本拉平的,價格上則更有競爭力。對于有豪華SUV剛需,又不需要問界M9那么夸張空間的用戶群體來說,問界M8就是不二的選擇。
只是這樣一來,40萬級的高端SUV市場,就變成了問界的內戰??蓱z的寶馬X5,剛剛國產沒兩年,正準備大殺四方,就遭遇了降維打擊。
(2)以理想之名,小米還嫩?
除了問界之外,抵御降價能力最強的新勢力,大概就是理想了。畢竟從某種程度講,理想屬于“自成一派”。這個品牌從上市的第一刻開始,對于市場就有非常清晰的認知。
理想是大空間增程SUV的開創者,從2015年7月創立,到2018年10月,首款產品理想ONE正式發布,理想的發展路徑一直非常堅定。就是主打無里程焦慮的增程,聚焦家庭用戶的乘坐體驗。
理想很少去宣傳自己的黑科技,哪怕它的輔助駕駛一直是國內頂級,哪怕理想也有自研800V高壓純電平臺和5C電池。
但宣傳層面,理想一直強調的只有兩點,一是理想的車絕對舒適,是消費者最好的港灣,二是理想的銷量一直大殺特殺,這對消費者來說是最好的保障。
如今10年過去了,理想已經成長為“小大人”。2024年銷量50.05萬輛,2025年第一季度銷量9.29萬輛,理想L6成為25萬級SUV銷冠。
有量又有質,理想已經不僅是一家新勢力,更是高端國產車的重要代表。對于消費者來說,或許不一定買理想,但一定將它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慮對象,并且對它的品質絕對放心。有這一份信賴度在,理想就能屹立不倒。
相比問界和理想的輕車熟路,同樣價格穩定的小米,考慮的就要多一些了。一方面第一款車SU7大獲成功,讓小米有了很好的開頭,奠定了自己的中高端定位,另一方面第二款車是至關重要的SUV車型YU7,與小米如今的品牌形象并不完全契合,并且前期關于安全性和質量方面的質疑仍在。
對于小米來說,YU7是一款不容有失的車型。定價上依然要保持競爭力,同時產品質量一定要過關。只有抓住了這兩點,它才能在市場上立穩,成為能夠抵御價格戰的第三家。
(3)特斯拉的兩難,守不住的“逼格”
前陣子,特斯拉公布了最新的銷售情況。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量33.67萬輛,同比下滑13%,相比市場預期的39萬輛差了一大截。4月份,特斯拉在國內的銷量是3.2萬輛,已經被擠出新能源車銷量前十。
在這種情況下,降價似乎成了最好的選擇。Model Y還好一些,畢竟中型SUV的選擇沒有那么多。已經國產6年,并且產品力提升微乎其微的Model 3,已經很難維系。
之前已經傳出Model 3要降到21萬的消息,但并沒有實施。或許特斯拉是準備在進入旺季的時候放出這一大招,沒想到特斯拉還沒出手,國產車率先集體降價了。這樣一來,一直宣傳不受市場影響,特立獨行的特斯拉,就非常為難了。
降價,哪怕是讓Model 3降到21萬,讓Model Y降到23萬,似乎性價比也沒那么高。該買特斯拉的人,大概率依然會買,不考慮特斯拉的人,大概率也還是不會考慮。畢竟21萬的選擇可太多了,Model 3并不出彩。
這樣一來,降價的特斯拉很可能銷量增加不了多少,但利潤被蠶食大半。但如果不降價,如今的局面是銷量跌跌不休,對于志在通過規模優勢壓低成本的特斯拉來說,同樣是致命的。
其實話說回來,怪就怪前兩年太貪了。本來特斯拉的成本控制能力是一流的,但不愿意降價。如今被架在了“性價比不高”“價格穩定”的圈子上,想破圈恐怕有點難了。
(4)功夫拍案
其實降價也好,不降價也罷,對于車企來說就是一種選擇,自己如何能更好地活下去。比亞迪、吉利、零跑們降價搶市場,還是因為自研自產的比例高,成本可控。通過技術驅動降低成本,再通過規模效應找補,這樣的做法并不新鮮,卻很無解。
如果不想與全產業鏈面對面拼刺刀,那就要另辟蹊徑了。問界、理想之所以穩,靠的就是坐穩中高端,有更多的利潤空間。當然它們的危機感也很強,每個動作其實也很小心,在不斷擴張自己的護城河。
現在最大的懸念,其實在特斯拉。從銷量來看已經被逼到了墻角,這家曾經的新能源領頭羊,能克服自身的缺點,再度崛起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