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俯瞰,上海、江蘇、浙江的分界線匯于一點,就在太浦河。如今,“一點”之上,一個四四方方的院子把三地“縫合”了起來。
這座建筑就是方廳水院。今天,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方廳水院正式竣工。
建筑整體采用四合院形制,四個角分別有一館,作為各地主題展示空間,上海館建在上海青浦,江蘇館屬于江蘇吳江,而浙江館和安徽館都在浙江嘉善。四個空間通過三座步行橋相連,浙江館和安徽館中間設置主會館。
當中國北方常見的四合院來到了江南水鄉,反而添了一份融合共生的味道。“一刻鐘逛遍滬蘇浙皖”,這句頗為貼切的廣告語由此成為現實。
方廳水院日間鳥瞰圖。
1年前,記者到建設工地采訪時,旁邊立著一塊施工銘牌,沒有寫道路名稱,也沒有地塊編號,“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兩省一市行政邊界交會點”就是全部內容。
這是全國第一個跨省的房建項目。“跨區(縣)項目都很少見,更別說跨省。”建設者們都是房建行業的老法師,卻也少見如此高難度工程,“不說別的,門牌號怎么放?”
如今,方廳水院竣工,重重難關都闖過來了,門牌號也有了解決方案——由各個會館分別設置。上海館掛“滬青平公路9999號”,江蘇館掛“黎里鎮蘆墟汾湖國道路1號”,地處嘉善的三座會館,因為市政道路工程仍在進行,暫不做安排。
館與館“首尾相連”,城與城無縫銜接。打破行政邊界、不破行政隸屬的理念,在方廳水院再次具象化。
方廳水院的誕生,由多主體參與,匯聚各方力量完成。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統籌協調,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新發展建設公司(以下簡稱“長新公司”)是建設主體,東南大學段進團隊從設計規劃階段便全程跟蹤,同濟大學伍江團隊在此開展大型公共建筑的近零碳實驗……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贏,長三角一體化激發的制度創新和發展活力,在這座跨域建筑上率先被看見,“1+1+1+1>4”的效應已經顯現。
方廳水院項目竣工。
從“三張圖”到“一張圖”
2023年5月24日,方廳水院的上海青浦和江蘇吳江工地同時打下樁基。
這一熱鬧的場景讓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段進頗為感慨。2019年7月,一批規劃領域的專家登上吳江288米高的電梯試驗塔,將青浦、吳江、嘉善三地發展狀態盡收眼底。仔細分辨,雖然土地自然連成一片,但因行政隸屬不同,缺乏一體化規劃,土地布局零散破碎。
當時參加調研的段進用八個字歸納這片區域的特點:通而不暢、匯而不集。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段進提供了十多條策略,其中第八條就是“建設水鄉客廳”。
水鄉客廳鳥瞰圖。
在此前幾個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牽頭成立的一個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工作坊里,段進首次提出在示范區的原點建設“水鄉客廳”。“示范區位于水鄉,長三角三省一市可以在這里交流,共商共議共同發展,什么地方最適合交流?大概就是客廳了吧。”段進解釋這個名字的由來。很快,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就得到了一致同意。
但是,“水鄉客廳”究竟建成什么樣?各方爭論不一。為了尋找一個優秀的設計方案,2020年8月26日示范區第一屆開發者大會上,水鄉客廳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征集工作啟動,最終荷蘭MVRDV、德國AS+P、英國福斯特等5家世界頂級設計機構入圍初選。
這些設計機構不約而同提出,要將太浦河兩岸連通,并建議在“長三角原點”設立一個標志性的象征物。
關于標志物的形態,有的提出應該立一根大柱子,有的提出應做一個環形絲帶建筑,有的則認為可以造一座大尺度的環形廊橋。經過長時間的溝通協商,并綜合考慮太浦河的防洪、排澇等功能需要,段進團隊的設想再次獲得了各方的同意:建一座與自然環境協調,浸潤吳根越角江南文化的標志物——“方廳水院”。
方廳水院項目竣工
“方”是中國人對建筑環境的一種認知,天圓地方;水院,體現了江南庭院與濱水建筑的關系。設想中,這是一座四合院布局的方形院落,架于太浦河之上,滬蘇浙皖在院子的四個角各有一館,院子中心正是“長三角原點”所在。
建一棟房子不難,但要在省界上建一棟房子,需要解決更多深層次問題。縫合邊緣,首先要對齊邊緣。最初,把兩省一市提供的地形圖放在一起,邊界地帶的河流、道路、建筑兩兩之間都對不上。
過去,青浦、吳江、嘉善三地主要遵循各自的地方標準進行規劃建設,這些標準涉及的內容、指標和程序要求各不相同,造成了跨行政區域生態廊道不貫通、交通銜接不暢、產業同質化競爭、大型鄰避設施缺乏統籌等一系列問題,無法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也無法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通而不暢、匯而不集,這種局面出現的根源也許正在于此。
2023年5月18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會同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兩區一縣政府聯合批復《水鄉客廳國土空間詳細規劃》,明確水鄉客廳將構建“一點、一心、三園、三區、三道、多村”的空間結構。其中,“一點”就是方廳水院。
方廳水院的位置、形態、功能等正式在一張三地共同繪就的藍圖上被確定下來。
從“多個章”到“一個章”
一張浙江嘉善的施工許可證蓋的卻是上海青浦相關部門的印章,建設地址在“上海市青浦區嘉善縣西塘鎮鐘葫村”。這張特殊的施工許可證背后實則是一整套一體化的機制探索。
全國首張跨域建筑工程(房建項目)施工許可證。
跨域項目怎么建?若按照地域分別走程序,就會形成三支隊伍,分開建設,彼此之間可能“打架”,影響工程進度。并且,各地的審批標準、要件、時間都存在差異,針對一個審批事項,建設單位要準備三套不一樣的材料,跑三個窗口,辦三套手續。
更何況,方廳水院涉及橋梁,建在水上,省際界限很難精準劃分,本身便是無法“分隔”的項目。各方形成共識,即便是跨域項目,方廳水院要作為一個整體推進建設。
不過仍有許多尚待理順的環節。一座建筑位于三地,誰來立項?誰來審批?誰來監管?“只能靠土辦法,說破嘴、跑斷腿。”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生態和規劃建設部部長劉偉說,這兩年,他們召集三地或兩地開會起碼上百次。
大家從示范區打通斷頭路的經驗上獲得靈感——東航路、康力大道連接上海青浦和江蘇吳江,最優方案是在元蕩湖上架起一座180米長的大橋,一半在上海,一半在江蘇。當時,示范區執委會發揮平臺優勢,協調各方,元蕩橋項目由蘇州市委托上海市進行審批,按照最優標準報送材料,行政審批許可蓋上海和蘇州的兩個章。
又經過幾年探索,“跨界跨域工程越來越復雜,體量越來越宏偉。”劉偉說,“不過,大家的膽子也越來越大。”
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示范區投資項目的“行政區劃代碼”為310052,分開來看,310是上海的區劃代碼,052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的部門代碼,組合在一起,意味著示范區內跨域項目不用再由三地分別申報立項。
方廳水院最終采用跨域一體化審批模式,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賦權給上海市青浦區,由青浦區牽頭實施項目信息報送、招標及一體化方案審批。項目開工后成立聯合監管專班,示范區執委會牽頭,三地共同參與監管,出現問題協調解決。
這次,一張浙江嘉善的施工許可證上只蓋了“上海青浦”的一個章。
2024年7月31日,方廳水院跨域步行橋合龍。
從立項開始,“一體化”的思路一直延續到竣工驗收。
在驗收環節,同樣面臨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三地驗收‘手勢’不同,上海相對來說更細致,衛生、交通、綠化等都要經過專項驗收。”長新公司方廳水院項目經理江峰介紹,“比如,關于停車場,車位尺寸、車位離柱間距、地下車庫上下坡道的角度等,都在上海的驗收條目中。”
竣工后的區域治理工作也需要“一體化”。“假如說,有人在方廳水院發生沖突了,怎么辦?誰來出警?三家派出所怎么形成合力?都是需要明確的問題。”劉偉說。青吳嘉三地公安機關通過建立省際毗鄰地區“就近接警”模式、成立示范區警務合作中心、在毗鄰地區建立多個跨省域聯勤檢查站等舉措,解決省際毗鄰地區社會安全治理難的問題。
示范區的事情,都是各方商量著辦。劉偉對此體會頗深,“大家的目標很簡單,取最大公約數。”一次次的協調會上,三地坐在一起商量,把標準和流程中的異同分別列出來,整體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彼此認可,從而統一。
建設兩年間,對于方廳水院“縫合邊緣”的作用,長新公司工程總監張炯很有感觸,“一體化創新,靠的就是現有跨域項目”。發現并解決項目落地中的問題,由此探索建立協商與合作機制,是方廳水院建設的“隱藏目標”,也是關鍵任務。
如今,示范區建立一張藍圖管全域、一個平臺管實施、一個主體管開發、一套標準管品質、一體化治理促發展的“五個一”開發建設管理體制機制,高標準推進跨域共建。這一成功經驗迅速推廣到其他跨域項目,并作為示范區的制度創新經驗向全國推廣。
2024年11月8日,方廳水院的主場館圓滿完成結構封頂。
從“三不管”到“大客廳”
“最近來參觀的人多得不得了。”這段時間,張炯一邊忙工程驗收,一邊忙各路接待,感受到不少“幸福的煩惱”。
水鄉客廳項目自提出后,一直備受關注。水鄉客廳重點項目總投資200多億元,其中,方廳水院項目總投資20多億元。這讓不少人議論紛紛。
幾年前,附近的老百姓在說起這片土地時,的確有些恨鐵不成鋼,“你說什么地方最難管?一定是交界的地方,俗稱‘三不管地帶’”。投資金額如此大的項目,為何反其道而行之,放在這個交界地?
原先彼此割裂的地塊,打破行政藩籬后,最原生態的江南鄉村風貌,換個角度看,就是“世界級的料子”。
一體化的發展,就是要把邊緣縫合成一個整體。而要縫合長三角的邊緣,或許可以把剛剛竣工的方廳水院看成第一粒紐扣。
北橋:連接上海館和江蘇館。
正因為共同看好,不僅東南大學段進團隊跟蹤設計規劃,還有更多市場主體迫不及待參與到方廳水院建設和水鄉客廳開發之中。
2022年7月,同濟大學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伍江帶頭,牽頭同濟大學11個學科編制的水鄉客廳近零碳專項規劃發布,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副院長王信也是團隊主要負責人之一。
“規劃體系對于雙碳目標一直沒有很正式的回答。”王信幾乎全程參與,“以前做規劃目標在于管理好空間建設,安排好住宅樓、垃圾站、公交車站的位置,讓城市各方面發展不會有沖突。”而編制近零碳的專項規劃,實在不多。
一般來說,關于新能源利用的實驗需要空間條件,“裝光伏板得有屋頂面積,安裝水源熱泵附近得有水體,越是土地資源寬裕的地方越有條件進行這些嘗試。”王信說,水鄉客廳是個理想的試驗場,既遠離密集人群,又有城市配套,適合打造綠色低碳的樣板間。
其中,方廳水院已成為國內領先的“近零碳”大型公共建筑,從需求側節流、應用側增效、供應側開源等多個維度,實現多項綠色低碳技術的集成。比如,場館內采用高效節能燈具、高效節能電梯等設施,屋面建筑光伏瓦“應裝盡裝”,并利用毗鄰太浦河的優勢,因地制宜采用高效水源熱泵系統,利用河水調控場館溫度。
方廳水院屋面建筑光伏瓦做到應裝盡裝。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5月中旬,示范區執委會會同兩區一縣及開發者聯盟舉辦聯合招商會,走進長新公司,賦能水鄉客廳功能培育。各家單位都是有備而來:中國電建介紹賦能水鄉客廳生態治理方案,復旦大學介紹水鄉客廳EOD項目,同濟大學介紹智慧交通集成出行系統方案,上海儀電介紹AI+打造示范區人工智能綜合體項目……
據悉,方廳水院的運營將重點針對大中型會議展覽論壇、體育賽事,以及示范區開發者聯盟單位會議等拓展長期合作機制。目前,有意向落地的包括全球環境科學家大會、長三角REITs論壇、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等,長三角地區部分賽事開閉幕式等也已對接。
6月8日,方廳水院便會迎來第一場活動——全球環境科學家大會將在此召開,在這座橫跨三地的建筑里,共商全球環境治理。
方廳水院竣工后,對于有志于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發展的各個市場主體來說,多了一個“家門口”的“根據地”,無論是開會辦展,還是交流交往、互通有無,這里都是“風水寶地”。
方廳水院也成為匯聚各方力量的平臺,可以預見的是,一體化發展的靈感將源源不斷在此集中迸發。
方廳水院竣工。
“把長三角邊緣地帶縫合成一個整體,肯定需要在交界地有一個交流的場所。”設計之初,段進便考慮,方廳水院就是這樣一個交流場所。與此同時,相應的服務產業也會應運而生,甚至這里還會形成一個會議村。
如今,方廳水院竣工,縫合邊緣的第一粒紐扣扣好了。當年畫在圖紙上的美好藍圖,正在人們眼前徐徐展開。
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鞏持平
微信編輯:Rong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