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出動1000多架無人機大規模襲擊俄羅斯以后,不到48小時,,俄軍就在奧廖爾州、庫爾斯克州、布良斯克州發射14枚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和250架遠程自爆無人機,展開全面打擊。
烏克蘭防空力量展示了,對抗大規模空襲的能力。確實很強悍,攔截了6枚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擊落245架遠程自爆無人機,有效保護了烏克蘭電力基礎設施,以及其他重要目標。
但是,這一戰,也暴露了一些事情,這將會讓我國獲得意外收獲。
無人機導彈擊破“愛國者”神話?
烏克蘭早就將普京視為“解決戰爭的關鍵”,并且不止一次嘗試暗殺俄羅斯政要。然而,每次都未能成功。隨著俄烏戰爭的持續,烏克蘭對俄羅斯高層的暗殺活動屢見不鮮,這一次竟然直接將目標鎖定在了普京的專機。不過,得益于俄羅斯防空系統的快速反應和有效防御,襲擊未能成功,普京的安全得以保障。
不到48小時,俄羅斯便展開了報復性打擊,重點打擊了烏克蘭首都基輔。此次空襲已導致基輔及周邊地區12人死亡,59人受傷。盡管烏克蘭的防空系統和電子戰設備攔截了一些,但防御壓力依然巨大。
整個過程被烏克蘭的普通民眾拍攝了下來,如今,這段時長三分鐘的視頻,吸引了大量關注。視頻中,高超音速導彈和無人機輪番上陣,猛烈沖擊目標的防御網絡。這段視頻幾乎可以視為“如何打擊防空系統”的基礎教材,令人過目不忘。
導彈發射陣地的彈藥有限,只要加快消耗,就能逐步將愛國者逼入絕境。但美國的愛國者防空系統并不像蘇制的“野狼型”那樣,能在發射后迅速撤離;相反,它是一套笨重的拖掛式系統,即使處于慌亂之中,撤退也需耗費至少半小時。而這段時間恰恰是進攻方最好的機會。
硬碰硬不夠,還得玩點花的
通過此次實戰,俄軍的打擊方式為我國提供了寶貴的戰術借鑒。首先,要有效打擊愛國者防空系統,必須依賴于飽和性攻擊。單一的打擊很難突破防線,而采用大規模的攻擊能顯著提高突防概率。伊斯坎德爾導彈利用其高速末端機動性實施突防,與遠程自爆無人機進行配合,通過多個方向、多角度的打擊,讓烏克蘭的雷達和火力防線難以應對。此外,單次攻擊若有5枚彈道導彈同時發射,其中至少一枚會突破防空系統,證明愛國者系統無法同時攔截多枚來襲的導彈。
俄軍這次,動不動就幾十上百架無人機、導彈招呼上去,擺明了就是去消耗、癱瘓你防空系統的,用便宜的無人機去換你金貴的攔截彈,這筆賬,進攻方門兒清。
就是“高低搭配,虛虛實實”,現代空襲早不是一個兵種單打獨斗了。天上飛得高、速度快的彈道導彈或者巡航導彈,負責啃硬骨頭、干正事,而那些飛得低、速度慢的無人機,用處可就多了。
它們能當眼睛搞偵察,能當炮灰吸引火力,甚至直接上去撓你一下。試想一下,雷達屏幕上一下子冒出來一大堆來自不同高度、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的目標,防空系統那指揮和火力分配的腦袋,得有多大壓力。有些無人機甚至還能貼著地皮飛,進一步壓縮你的反應時間,讓你手忙腳亂。
看不見的硝煙
還有一招,就是電子戰,這可是現代戰爭里的“隱形殺手”。在導彈、無人機動手之前或者動手的同時,強大的電子干擾一上,直接沖著“愛國者”的雷達和通訊系統去。要是能把對方的雷達給“晃瞎”了,或者干脆“騙瘸”了,“愛國者”不就成了個擺設?就算有好導彈,也打不出去啊。
俄羅斯在這方面,過去表現有好有壞,但顯然也在下功夫。對中國來說,電子戰這塊一直是我們的強項和重點發展方向,潛力還大著呢。
另外,情報和快反能力也至關重要。
“愛國者”系統雖然能挪窩,但挪個地方總得花時間吧?要是能通過精準的情報,摸清它在哪兒貓著,趁它還沒藏嚴實或者剛露頭的時候,迅速組織幾波打擊,那敲掉它的概率不就大大提高了?這就要求我們得有雙“千里眼”,還得有雙“飛毛腿”,發現目標就能立馬招呼家伙事兒過去。
體系對抗才是真章
“愛國者”導彈,那可不便宜,如果進攻方能用成本低得多的家伙什兒,持續不斷地消耗它,日子一長,防守方這經濟壓力和后勤壓力,可就海了去了。
這種“你打我一拳,我薅你一把毛”的不對稱消耗,也是個有效的路子。俄軍轟炸烏克蘭的軍工廠和后勤樞紐,不也帶著這種斷你“輸血”管道的盤算嘛。
俄烏沖突這些細節,簡直是一部活生生的現代戰爭教學片,它時刻提醒我們,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固然重要,但戰術思想的革新和整個作戰體系的搭建,同樣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美軍的“愛國者”也好,其他什么先進家伙也罷,它們都不是孤零零存在的,都是在特定的作戰思想和體系支撐下才能發揮威力。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地學人家樣子,更不是指望弄一兩件“獨門秘器”就包打天下,而是要站在更高層面,琢磨怎么建好我們自己的作戰體系。
比如,在無人機這塊,中國已經進步神速,種類、數量、技術水平都排得上號。怎么把這些無人機更好地編進聯合作戰的大網里,跟導彈、戰機、電子戰部隊手拉手,形成“1+1遠大于2”的效果,這可是個值得深挖的大學問。
再比如,人工智能在軍事上的應用。未來的空襲和反空襲,智能化程度只會越來越高。AI輔助決策、無人機蜂群自主協同、目標自動識別和打擊,這些都會徹底改變戰爭的模樣。我們在這方面,也得早早盤算起來。
戰爭是殘酷的,但也確實是催生軍事變革的“大熔爐”。俄烏的硝煙還沒散干凈,里頭藏著的經驗教訓,夠我們這些和平年代的觀察者們細細咂摸的了。知己知彼,才能心里有底。
把別人“實戰”的經驗教訓吃透了,用來磨礪我們自己的國防能力,這大概就是我們能從這場遠方的沖突里撈到的最大“好處”吧。說到底,能打才能不打,兜里有貨,腰桿才硬,和平才能真正守得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