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阿爾巴尼斯忙著打包訪華行李箱時,澳大利亞北領地政府卻悄悄遞上“毀約通知書”——左手遞橄欖枝,右手舉砍刀,這魔幻操作讓全世界看看呆了!
中國嵐橋集團剛把達爾文港從“爛尾港”變成“黃金碼頭”,澳政府轉頭就要撕毀99年租約,背后還冒出美國私募基金的影子。
這場“強買強賣”的戲碼,到底是選舉作秀還是戰略綁架?即將踏上中國土地的澳總理,真當14億中國人是健忘癥患者?
2025年5月27日,中國駐澳大使肖千的警告還回蕩在堪培拉國會山:“在港口虧損時租出去,盈利時就想收回,這在道義上是欠妥的!”
可話音未落,《澳大利亞人報》就曝出猛料——美國私募基金博龍資本(Cerberus)已舉起“收購鐮刀”,準備以略高于十年前5.06億澳元的報價,強搶中國嵐橋集團持有的達爾文港經營權。
這出戲碼的荒誕程度,連澳大利亞網民都忍不住吐槽:“政府這是要把契約精神塞進碎紙機,再拿膠水粘成選舉海報?”
從“爛泥港”到“金飯碗”:中企十年逆襲記
時間撥回2015年,達爾文港還是北領地的“財政黑洞”——年吞吐量不足500萬噸,碼頭設備銹跡斑斑,連本地漁船都寧愿繞道印尼。北領地政府咬牙掛出“99年租約”招標時,歐美資本集體搖頭:“這破港口還不如悉尼歌劇院廁所值錢!”
唯有中國嵐橋集團掏出真金白銀,5.06億澳元拍下租約,又追加30億澳元升級設備、擴建碼頭。十年過去,這里已蛻變為年吞吐量3000萬噸的超級港口,帶動當地GDP飆升18%,創造上萬個就業崗位。
可政客們的記性比金魚還短,2025年大選期間,阿爾巴尼斯為拉攏保守派選民,突然把達爾文港變成“政治足球”,高喊“戰略資產必須回歸澳大利亞人手中”。
北領地財政局長比爾·楊更上演“川劇變臉”,從三年前的“感謝中國投資”秒切到“考慮強制征收”,還揚言要動用養老金基金贖買港口。這種操作連《悉尼晨鋒報》都看不下去:“2015年招標文件現在還掛在政府官網,當時怎么沒人提‘國家安全’?”
美國的“影子收購”與澳式“戰略精分”
阿爾巴尼斯的算盤打得噼啪響:既要中國市場消化鐵礦石、紅酒,又想給美國遞“投名狀”。博龍資本的介入暴露了這層算計——這家與美國國防部關系密切的私募基金,其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范伯格剛出任特朗普政府的國防部副部長。
美軍早在達爾文港附近砸下140億澳元擴建軍事基地,B-52轟炸機的跑道距離中國運營的商貿碼頭僅15公里。
這種“經濟靠中國、安全跪美國”的精分策略,讓澳大利亞商界直冒冷汗。澳中工商業委員會主席戴維·奧爾森掰著指頭算賬:“中國買走我們85%的鐵礦石、70%的天然氣,真要撕毀港口合約,悉尼交易所的礦業股能跌出自由落體!”
更諷刺的是,嵐橋集團剛幫北領地打通東南亞冷鏈物流鏈,當地龍蝦商正指望6月中國免簽政策帶火生意,政客們卻忙著拆臺。
中方的“契約盾牌”與全球信譽戰
面對這場鬧劇,中方的反擊堪稱“教科書級別”。肖千大使在達爾文港碼頭舉起兩份文件——2015年的中標通知書和2023年的安全審查報告,后者白紙黑字寫著“未發現國家安全風險”。
嵐橋集團更放出狠招:公開十年納稅記錄和員工薪資單,證明本土員工平均年薪比澳企高12%,還附上美軍基地擴建規劃圖:“真要軍事威脅,難道不是美國在搞事情?”
這種“用事實抽臉”的策略,直接戳破澳方“國家安全”的遮羞布。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王江雨點評:“澳大利亞正在示范如何用民主程序摧毀法治信譽——今天能撕中企合約,明天就能搶日韓投資。”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澳投資暴跌61%,多國企業已把澳洲列入“高風險投資區”。
國際博弈沒有“后悔藥”
回看這場達爾文港風波,本質是中等強國在霸權絞殺下的生存困境。阿爾巴尼斯既想蹭中國經濟快車,又怕得罪美國軍工復合體,最終把自己逼進戰略死胡同。
正如墨爾本大學國際法教授蒂姆·斯蒂芬斯所言:“契約精神不是便利貼,今天貼上明天撕。”當中企用十年光陰把荒灘變金港,當中國消費者每年為澳洲創造3200億澳元貿易順差,堪培拉的政客們該想清楚:是用契約筑牢互信,還是用毀約點燃火藥桶?
此刻達爾文港的起重機仍在裝卸發往上海的鐵礦,嵐橋集團的會計師正核算第108個月的分紅報表,而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迎賓地毯已準備就緒。
阿爾巴尼斯的專機能否平穩降落,取決于他登機前是否讀懂兩個關鍵詞:誠信無價,契約如山!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