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將迎來開館一周年。作為中國首個以科學家群體為主題的大型綜合博物館,這里收藏著國內最大規模、內容最豐富、類型最廣泛的科學家珍貴歷史資料,其中的每一頁紙張、每一幀畫面,都記錄著中國科學家們的光芒與榮耀。
一、
匠心智匯,打造科技工作者精神殿堂
踏入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的展廳,映入眼簾的不僅是一件件實物展品,更是一部部鮮活的中國科技文化史詩。
回首過去一年,錢學森、鄧稼先、彭士祿、朱光亞、梁思禮、劉東生、夏培肅、袁隆平、吳孟超……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名字都曾在這里閃耀,那些被時間磨舊的照片、書信、手稿,都在靜靜訴說著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與榮光。
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協聯合11個部門共同組織實施“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自2010年正式啟動,15年來已累計啟動700余位科學家資料采集工作,收集實物原件資料15.9萬件(套)、數字化資料45.6萬件(套)、音視頻資料110萬分鐘,涵蓋了中國科學家在學術成長過程中的書信、手稿、科學儀器、著作、音視頻和記錄中國科技發展重大事件的相關文物、文獻等珍貴史料。
依托于龐大的科學家珍貴歷史資料收藏工程庫,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的藏品,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集“采集、館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功能為一體,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這些珍貴的藏品,不但講述個人故事和歷程,承載著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記憶和歷史情感,也鋪展出一部中國科學家群體的成長成就史、一部中國科學家精神的形成演進史、一部中國科技事業的不懈奮斗史。
二、
星光接力,傳承弘揚科學家精神密碼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里,每一件藏品都鐫刻著中國科學家書寫的精神宣言——它們或是銹跡斑斑的手搖計算機,或是墨香猶存的設計手稿,或是布滿裂痕的實驗儀器,共同鑄就了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主要內涵的科學家精神。
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科學家的愛國精神,熔鑄于科研選題與國家戰略的同頻共振,扎根在代際傳承與青年覺醒的薪火相傳。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曾展出的兩封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之情:
一封是朱光亞牽頭組織起草的《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著我們!”此信一經發表,便在留學生群體中引發了強烈反響,猶如一顆震撼心靈的炸彈,激發了他們回國的熱情,也吹響了留學生回國的集結號。“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核科學家程開甲曾回憶說:“我當時在英國留學,選擇回國,就是受到了這封信的感召。”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展出的《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 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一封是梁思禮于1947年寫給好友陸孝頤的書信,時年23歲的他在信中提到:“恨不得早日學完,回國與你們并肩服務”“如果人生之樂只在于自己養活一個家,實在無多大味道,尤其我的機會是這樣好,我則更應對沒有機會的老百姓多負些責任”。在返鄉的郵輪上,梁思禮得知新中國成立,狂喜之中,他與同學用白床單,加上紅藥水與黃色五星,依想象制成了心中的紅旗,表達對祖國的美好祝愿。
科學家的創新精神,激蕩在原始創新與未知領域的正面交鋒,浸潤在試錯容錯與迭代進化的創新生態。
在科學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我們也可以讀到科學家的創新精神,比如錢學森用過的手搖計算機,演算過“兩彈一星”的精密數據,一個數據誕生往往需要上百次繁瑣演算。這個過程不僅考驗著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毅力,也映照出科技前輩們在迷霧中不斷求證、探索和前進的決心。
錢學森用過的手搖計算機。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再比如王綬琯參與發起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項目畫的手稿,旨在解決天文望遠鏡設計上大口徑和大視場不可兼得的矛盾,這是100多年來全世界都沒有解決好的難題,這背后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依舊鼓舞著后人。
王綬琯手稿。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科學家的求實精神,深植于現象觀測與理論推演的反復校驗,彰顯于十年冷板凳與百年追問的時空對話。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內有一份《大氣環流若干基本問題》的手稿,正是我國著名氣象學家、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葉篤正于 1958年手寫的內容。這本書綜合評述了過去對大氣環流若干基本問題的主要研究成果,極大提高了我國預報的準確率。
葉篤正手稿。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而另一份寫滿了數學計算公式的設計草稿本記載了“東風一號”導彈天線研制的科研歷程。這份設計草稿出自中國工程院院士、電磁場理論與天線技術專家陳敬熊之手。在導彈天線研制過程中,陳敬熊不迷信權威,打破理論限定,找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解決了導彈天線研制中的關鍵問題,為導彈成功發射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敬熊筆記本中的設計草稿。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沒有燃得亮的精神燈塔,就難有看得清的遠航坐標;沒有鑄得牢的精神脊梁,就難有立得穩的科技根基。一代代中國科學家賡續奮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科學奇跡,錘煉成中國科學家獨有的精神品質。
科學家博物館中的一件件藏品,從工作環境到工作筆記,從簽名的建議書到工程藍圖,就是科學家精神最好的具象化。縱使時代命題更迭,那份為了國家需求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奉獻精神,那份為了科技發展集智攻關的協同精神,那份為了人才隊伍建設甘為人梯、代際傳承的育人精神,都凝聚在館里一件件珍貴藏品中。
三、
科技賦能,續寫科學家精神的永恒詩篇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中的藏品,是國家記憶、時代坐標,更是共和國科技史的寶貴財富。
隨著科技發展,藏品的數字化為更多人熟知科技歷史、理解科學家精神提供了更多渠道,構建起一個多維共振的“精神引力場”。這些年代久遠的手稿,很多已經蒙上歲月的痕跡,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智能設施,讓細節更清晰地呈現,給參觀者更豐富便捷的體驗的同時,也超越了“保存記憶”的原始功能,進化為重構認知的敘事引擎,巧妙地進行沉浸式敘事與情感共鳴設計。
比如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開館時,曾在展廳設置了科學家家書專區,除了陳列有很多科學家家書的實物,觀展者還可以通過互動設施聆聽對這些家書的誦讀。在寫給女兒的信中,生物化學家王世真傳遞著他對教育下一代的理念:“溫室里培養出來的,未必經得起考驗。如果從小經歷艱難、曲折的道路,自己刻苦奮斗,長大是會有出息的”。物化探高級工程師楊衍忠在寫給兒子的信中重申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我有一個理想和目標——為國家、人民多找礦,為工業建設貢獻自己的一生”。
透過字里行間,科學家們嚴謹的作風和優良的品質通過最真實的表述帶給參觀者最深刻的感觸,而借由新技術的賦能,科學家精神也不再僅僅停留在抽象概念,而成為可觸摸的溫度、可聆聽的脈動、可穿越的時空隧道——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完成了一場關于科學家精神傳播的突圍。
2024年12月6日,大型融媒體報道《先生》以音視頻資料形式入藏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同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融媒體報道《先生》主題特展《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開展,通過聲音與畫面的雙重感受和沉浸式互動體驗,全方位展現了共和國先生們可感可知、可敬可佩、可追可摹的形象。
開館一年來,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所承載的文化底蘊與歷史積淀也愈發厚重深沉。它傳遞的科學家精神內涵,早已超越物理空間的局限,讓更多公眾深切感受到科學家群體不再是遙不可及,而是仿如近在咫尺、可親可學可敬的榜樣。
如果說科學家精神是照亮未來的聚變之光,那么,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就是匯集這些星光的燈塔,在時代浪潮中熠熠生輝,指引方向。這座以科學家為名的博物館、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以豐富的展品、生動的展示,將科學家們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和精神世界一一鋪陳,讓科學家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光芒的同時,也在這個價值觀多元的時代,為全社會樹起一座寶貴的精神坐標。
作者:胡非 資深媒體人
5·30專欄往期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