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俄羅斯圣彼得堡市中心有個獨一無二的地方,精心保藏著俄羅斯文學的無價手稿。跨進其大門,仿佛可以真切地觸摸到俄羅斯文學的歷史。這里室溫常年保持在18攝氏度,濕度55%,房間沒有窗戶,以避免日光直射,文件夾封面由中性pH值紙板制成。在這樣的特殊條件下,精心保藏著俄羅斯最偉大的文學瑰寶。建館120年來,普希金文化館收藏了70多萬份手稿真跡及950多位作家、評論家、文藝家的資料,還有19-20世紀雜志檔案及藝術家、音樂家、演員、教師和教會人士的手稿和檔案資料。
圣彼得堡的普希金文化館
文化館手稿部學術秘書格拉什科(Lyubov Gerashko)說:“普希金文化館的主要任務是收集、保存、研究和出版俄羅斯文獻,從其口頭形式(民間文學)和古俄羅斯文學直到現代形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普希金文化館因出版俄羅斯經典作家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岡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等人的學術全集聞名。”
該學術機構正式名稱是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文學研究所,但人們更習慣用其最初的名稱“普希金文化館”,因為這個研究所的歷史正是從普希金及其遺產開始的。1899年,圣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大樓舉辦紀念普希金誕辰100周年展。展覽最重要的部分是作家親手書寫的手稿。6年后,俄羅斯科學院決定成立普希金文化館,收集普希金遺產。1905年12月15日被視為文化館生日。1906年,普希金文化館迎來第一份檔案——普希金私人圖書館,藏書3500冊。國家出資從詩人的孫子手中購得這批藏書。截至20世紀初,普希金手稿分散在多個博物館和圖書館,此外還有大量私人收藏。普希金文化館一點點地收集與這位詩人有關的資料,并在革命后對其進行了搶救性收集。如今,98%的已知普希金手稿收藏在普希金文化館中,包括1777件藏品,共計14500頁,其中有詩歌和散文草稿、手稿謄清本、信件、日記、畫作等。手稿原件僅特殊情況下才被拿出來查看,主要是供原本鑒定學研究人員研究。其他用途則用副本,俄羅斯全國博物館和其他機構中展出的就是這些副本。
到1917年,普希金文化館已有大量手稿收藏。革命后,文化館迅速補充來自已關閉的博物館和機構的檔案及離開俄羅斯的原收藏者手稿和家族遺物。普希金文化館工作人員會被派往外地出差,民族文化遺產的無價之寶在那里面臨毀滅危險,它們主要集中在被遺棄的貴族莊園中。如今,許多俄羅斯經典文學作品的大量手稿和資料收藏于此。這里還保存著古版印刷品,其中包括俄羅斯北部發現的舊禮儀派手稿。例如,這里有葉皮法尼長老和阿瓦庫姆大司祭的獨特手稿集,后者可以被視為第一位俄羅斯作家。錄音檔案庫是普希金文化館的驕傲,收藏著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學者在民俗采風和語言學考察中錄制的數萬件錄音資料。
1927年起,普希金文化館就設在圣彼得堡舊海關大樓。藏書室一開始設在一個保險庫里,保險庫墻壁厚達1.5米,有鍛鋼門和滑動門閂。1999年,為紀念普希金誕辰200周年,在一座18世紀建筑地基上為手稿建了棟獨立建筑。建筑物一樓有個獨特的圖書館,收藏來自著名作家、學者和私人藏書家的書籍。沿寬闊的樓梯上到二樓,你會進入文學博物館,那里收藏著與作家們有關的個人物品、肖像和其他紀念物。這些手稿、書籍和展品組成了普希金文化館的全部館藏,被稱為“紀念俄羅斯最偉大詩人的俄羅斯文學萬神殿”。
普希金文化館工作人員不僅關注手稿保存狀況,還會深入研究與文學作品和作家生平有關的一切。就是在這里誕生了普希金學和古羅斯文學研究。文化宮研究人員研究手稿真跡,還原作品創作歷程。通過對比墨水顏色,他們甚至能確定某處修改是在何時做出的。普希金文化館成立以來,發生過多起制作精良的贗品試圖冒充真跡的情況,有的甚至騙過了經驗豐富的專家。
普希金文化館不僅僅是個檔案庫。它珍藏著俄羅斯文學的心臟及其寶貴的歷史,等待著新一代研究人員和讀者去探索。
本文刊載自《環球時報》“透視俄羅斯”專刊,內容由《俄羅斯報》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