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腳孫繼海的“嗨球”青訓營,最近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西安12歲小球員因傷退訓被索賠18萬,前國腳徐亮“終身禁踢換免賠”的言論更是點燃爭議。
這場看似簡單的退訓糾紛,撕開了中國足球青訓的理想與現實裂縫,也把 “免費午餐” 背后的規則博弈、人性復雜暴露無遺。
打 “全免費”旗號的“嗨球”青訓,曾是無數足球少年的烏托邦。孫繼海那句 “收費會擋住天賦”的宣言,讓家長張女士毅然帶孩子從西安奔赴大連。
每天4小時高強度訓練、免費的吃住裝備,看似美好的青訓童話,卻在孩子確診脛骨骨裂后變了味。
當張女士提出退訓,青訓營的“500元/天”索賠公式讓她傻眼:沒有明細單,沒有協商余地,只有“待滿一年賠18萬”的強硬通牒。
更讓她心寒的是,此前簽過的合同從未拿到手,卻被威脅“不交錢別想拿自由身證明”。這種“免費入場,高價離場”的操作,與孫繼海打造的公益人設形成刺眼反差。
據內部人士透露,其他退訓孩子也面臨1萬-5萬元不等索賠。所謂“全免費”,似乎成了吸引流量的招牌,而退訓條款才是真正的“收費閘門”。
有網友辣評:“這哪是青訓營,分明是足球版‘免費網游,氪金退坑’?!?/p>
前國腳徐亮的力挺言論讓事件火上澆油:“不要18萬可以,但必須簽協議終身不踢球?!?/p>
這番話被網友拆解為 “二選一” 邏輯:要么賠錢換自由,要么禁踢換免單。看似 “專業人士” 對青訓成本的維護,實則暴露了中國足球圈的叢林法則。
支持徐亮的聲音認為,青訓投入確實高昂——“嗨球”公布的年度預算超 2000萬,僅教練團隊就占600萬,培養一個球員年均成本超10w。若允許隨意退訓,公益青訓難以為繼。
但反對者直指要害:孩子因傷退訓,青訓營是否該先反思訓練負荷是否超標?是否存在揠苗助長?正如張女士質疑:“每天4小時高強度訓練,12歲孩子的骨骼受得了嗎?”
更爭議的是“終身禁踢”的合理性。中國足協明確規定,青訓機構不得限制球員自由轉會,因傷退訓更應無條件放行。
徐亮的“禁踢論”,被法律博主批為“法盲建議”,甚至涉嫌違反《體育法》。有球迷反問:“如果青訓營能私設行業禁令,是不是以后餐廳也能要求食客‘退卡就終身禁餐’?”
揭開“嗨球”的運營面紗,免費青訓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流量生意。孫繼海通過公益人設吸引15萬網友捐款超800萬,同時用“國腳青訓”標簽孵化商業價值 —— 旗下衍生的 “海選未來杯”、品牌傳播預算高達280萬,商業贊助與公益籌款形成閉環。
這種“公益搭臺,商業唱戲”的模式,本無可厚非,但退訓索賠的不透明,讓公眾對其資金流向產生質疑。
家長們的憤怒,本質是對“免費陷阱”的恐懼。當青訓營用“熱愛”包裝商業邏輯,用“夢想”掩蓋規則漏洞,家長們才發現,所謂 “零成本入學” 不過是 “高風險投資”。
正如網友總結:“免費的東西往往最貴,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要付出什么代價?!?/p>
對比歐洲成熟青訓體系,德國俱樂部會為青訓球員購買運動傷害保險,西班牙足協明確規定青訓機構退訓違約金,不得超過年均成本的30%。
而中國青訓還停留在“拍腦袋定規則”階段,既想復制歐洲的免費模式,又沒學會配套的保障機制。
徐亮那句“中國人見不得別人好”的指責,雖有護短之嫌,卻意外照見輿論生態的撕裂。
一邊是對孫繼?!肮嫒嗽O崩塌”的狂歡式批判,一邊是對青訓生存困境的理性探討,兩種聲音激烈碰撞。有人借機發泄對中國足球的長期不滿,有人則呼吁 “給青訓試錯空間”,折射出公眾對足球改革的復雜心態。
但無論如何,12歲球員的傷病不該成為流量工具,青訓機構的公益初心不該淪為商業博弈的籌碼。當孫繼海選擇對退訓事件沉默,當徐亮用“劣根性” 來回避質疑,中國足球最需要的“透明溝通”“規則重建”卻無人問津。
這場風波的最終走向,或許會以“協商減免”收場,但留下的信任裂痕難以彌合。中國足球青訓本就脆弱的公信力,可能因一次爭議事件流失更多支持者。
正如張女士在采訪中哽咽:“我們不怕花錢,怕的是花得不明不白,怕的是孩子的熱愛被當成生意。”
免費青訓不該是“愿者上鉤”的賭局,而應是有溫度的成長陪伴。當青訓營學會用科學訓練守護球員健康,用透明規則保障雙方權益,用公益初心而非商業套路去培育夢想,中國足球的未來,或許才能真正踢進 “希望之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