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中,新增了29個本科新專業,涵蓋了智能制造、交叉科學、健康醫療、碳中和等多個前沿領域。這些專業的出現讓考生在高考之后的志愿填報中有了更多的選擇。但我一直認為,選擇新專業要慎重。
1)
新專業的名稱往往令人心動。例如,“智能海洋技術”、“量子信息科學”、“碳中和科學與工程”等,聽起來就像是通往未來世界的大門。這些專業的名字無不與當前全球發展的重大議題緊密相關,既符合國家發展戰略,也在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等國家重大戰略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似乎是通向未來職場的快捷通道。但光鮮的專業名字并不意味著就業市場的光明前景。在前些年,“大數據”、“云計算”等專業曾火爆一時,可是市場很快飽和,許多普通高校畢業生并沒有從中受益。
還有今年新增的、被許多人追捧的“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盡管緊跟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方向,但教學體系和行業經驗積累還處于初步階段。考生在選擇時一定要仔細想想,這個專業是否有足夠的成熟課程體系和就業資源支撐。
也就是說,處于摸索階段的新專業,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課程設置,甚至是與企業的合作資源,都尚未成熟。我們不能被其炫目的外表所迷惑。
2)
新專業的出現,對傳統專業肯定會有一些沖擊,但傳統專業并非一些人所認為的處于“失寵”境地,它們仍然有著堅實的就業基礎。尤其是在復雜多變的社會和職場中,基礎扎實的學科依舊是人才培養的根本。
以法學、漢語言文學、歷史學等人文社科類專業為例,雖然這些專業沒有像“智能”或“交叉”等新潮詞匯的加持,但它們作為社會的基石,有著穩定的社會需求。一些諸如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等傳統工科專業,則與時俱進地結合了智能化、綠色化等現代科技元素,逐步將自己的教育體系與當前行業的需求對接。
傳統專業背后是更加完善的教學體系、校友資源和就業平臺,特別是一些老牌院校,在培養技術型和復合型人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簡而言之,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專業名稱的“流行”并不等于學科的“實用性”,我們選擇專業,不是盲目追新,也不是只為了一紙文憑,它關系未來職業發展、生活質量以及個人幸福感。
3)
我們都知道,年輕人喜歡接觸新的事物,因為新的東西有趣,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今后走向。不過,在深入了解自己喜愛的新事物后再做選擇,才是對自己負責的理性做法。
當我們錨定了一些新專業,請了解一下創建這個專業的院校優勢是什么?教學水平和風氣怎么樣?是的,未來的職場肯定是越來越注重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可是我們要有長遠眼光,不能被眼前的熱門所迷惑。請記住,職業發展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百米沖刺,不能頭腦發熱。
今日話題:你當年高考填志愿的時候有對自己的專業和院校深入了解嗎?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