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五月,松遼平原的黑土地在暖陽照耀下變得松軟,廣袤田野間,拖拉機的轟鳴聲此起彼伏。
在吉林市昌邑區孤店子鎮的金忠水稻種植基地,嫩綠的秧苗如同精心繪制的棋盤,整齊地鋪展在大地上。農戶劉金忠彎腰捻起一株稻苗,瞇眼打量:“瞅瞅這苗子,根壯葉挺的,前段時間的低溫天氣,對它一點影響都沒有!”他手心里躺著的正是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精心培育的“吉科稻518”,在當地,大家親切地稱它為黑土地上的“春耕芯片” 。
記者好奇地詢問劉金忠這種子有啥不一樣,他興奮地打開了話匣子:“以前種別的品種,心里總不踏實,就怕稻瘟病一來,一年的辛苦白費了。但種‘吉科稻518’就不一樣,它抗病能力強,產量還高,我們農戶種著省心,每年的收成心里有底!”
作為全國水稻核心產區,吉林省的水稻種植備受關注。然而,稻瘟病是我省水稻第一大病害,每年都有發生。吉林農業科技學院農學院教授李開忠神色凝重地告訴記者:“稻瘟病嚴重的時候,水稻最高可減產50%以上,這對稻農來說,打擊太大了。所以我們在2008年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培育出能有效抵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種。”
李開忠教授帶領記者走進位于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校內的吉林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工程研究中心,剛進入實驗室,便感受到緊張忙碌的科研氛圍。基因測序儀、高通量表型分析系統、人工氣候箱等各種高精尖設備整齊排列,發出嗡嗡的運轉聲,如同一支精密運轉的“科研艦隊”,為育種試驗提供著全天候的數據支撐。
李開忠教授邊走邊介紹:“為了找到合適的育種材料,我們大量收集國內外水稻高產、高抗的新資源,對它們的稻瘟病抗性、產量等重要農藝性狀進行鑒定。針對抗稻瘟病的三個關鍵基因,我們結合分子標記鑒定技術,創制了26種能抗稻瘟病的高產優異新材料,還構建了種質核心資源庫,這可是選育新品種的重要資源基礎。”
在實驗室的旁邊,一間特殊的“人工氣候模擬實驗室”格外引人注目。打開大門,一股濕潤的空氣撲面而來,據說室內的溫度、光照、水分都可以按照科研人員的需求進行人工調節。李開忠笑著說:“有了這個實驗室,我們就能模擬不同的氣候條件,實現‘一年種四季’,大大縮短了育種時間。以前需要好幾年才能完成的育種周期,現在能快很多。”
歷經10年的努力,1000多次的雜交組合實驗,在1000多畝試驗田上反復觀察、記錄、分析……終于,他們成功地將抗稻瘟病基因導入適宜東北黑土地種植的優質水稻品種中,突破了原有水稻抗病性差、產量低的瓶頸,豐產性好、抗病性強、米質優良的“吉科稻518”由此誕生。
如今,“吉科稻518”已在全省各地區全面推廣,累計推廣面積183.1萬畝,增產水稻9155萬公斤。“吉科稻518”培育項目也榮獲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成為吉林省優質稻米的“新名片”,記錄了吉林人對端牢“中國飯碗”的使命擔當。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美佳 馮薈羽
責編 張添奧
二審 丁美佳
終審 李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