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地農業生產正緊張有序進行,忙碌的田間地頭涌現出不少新場景。各式各樣的農機裝備越來越智能,正在不斷掌握新本領,讓傳統的農業生產也科技感十足。
黑龍江雞西市北大荒慶豐農場,水稻插秧現場的“運苗小火車”可以將秧苗精準運送到插秧點位。這一設備的應用,為經營面積較大的種植戶解決了以往人工搬運耗時耗力的困擾。
在5萬畝稻田推廣電動軌道運苗系統的同時,還配套升級了寬窄行插秧機、智能巡檢無人機等設備600多臺套,推動新技術、新裝備賦能農業生產。
在黑龍江墾區前進農場,用上了新研發的插秧機器人,設置好程序之后就可以自己開到地里干活兒。
未來,研發小組還將完善插秧機器人、研發配套運苗機器人,進一步在智能控制、感知技術等方面,提升機械的智能化水平。
我國是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水稻機插率超過50%。“十四五”以來,我國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持續推動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當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三大主糧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5%。智慧農機正逐步實現對農業生產中耕、種、管、收等環節的全方位支撐。
昆山市陸家鎮的育秧中心采用“暗化出芽+田間煉苗”的現代化育秧模式。秧盤在暗室中催芽后移至田間生長,15至20天即可達到機插標準。
當地還把總長90米的新型運秧航車開到了田間地頭。這個集噴灌功能于一體的大家伙,能夠實現對40畝秧田的全覆蓋,自帶傳送帶運輸系統,在保證秧苗及時供應的同時,也節省了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
在新疆巴州和碩縣的一個辣椒生產基地,搭載了北斗導航系統的多旋翼農業無人機正在給辣椒噴灑葉面肥。通過AI視覺識別和多光譜傳感器,無人機可實時掃描辣椒植株長勢,還能動態調整肥料的噴灑量。傳統辣椒種植中“憑經驗撒肥”的粗放模式正逐漸被精準化、智能化的無人機施肥技術所取代。
辣椒中耕作業也從“憑經驗下鋤”邁向“按數據開溝”的精準時代。基于土壤濕度傳感器與根系三維成像技術,機械臂可以動態調整中耕深度與松土強度,確保既不損傷辣椒毛細根,又能切斷土壤表層板結層。一臺機器能頂50個人的工作量。
在浙江桐鄉的數字化蔬菜育秧工廠,第五代秧苗嫁接機器人只用3秒鐘,就能完成嫁接過程,成為育秧工廠里最得力的“工人”。
江蘇昆山陸家未來農業示范園A+溫室工場,上不見天、下不沾土的黃瓜,畝產是普通黃瓜的三倍以上。通過5G技術,技術人員可以對植物生長所需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全程智能化調節。
在海南三亞的南繁育種基地,中國農科院的一群年輕的AI訓練師,正在訓練一個智能巡檢機器人獲取每株棉花的信息。
未來他們將借助這個人工智能模型識別出優質的棉花品種。這就好比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能認出“天才”,大幅縮短了育種周期。
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結合,育種的流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周期也從之前的十年八年,縮短到三五年。越來越多智慧化的裝備和技術正在支持農業種業不斷創新。
從育苗到插秧,從糧食到蔬菜,從經驗種植到數據決策,傳統農業正在先進科技和農機裝備的助力下,逐步向智慧農業蝶變。
(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