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他們的炮火太準了,我們不敢離開工事
這場戰爭的奇妙之處在于,誰都不想先動,但誰都不敢掉以輕心。
越軍第312師的師長陳明文回憶道:“我們不敢離開工事,他們的炮兵打得太準了。”這句話,既是對對手的贊嘆,也是對戰場殘酷現實的無奈。
1987年,越軍第312師接到命令,前往渭川前線,也就是老山戰場,進行輪戰。
這片土地,曾是無數次交鋒的見證者,雙方都在這里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構筑工事,布設雷場,試圖在這場持久戰中占據優勢。
然而,戰爭的邏輯往往很簡單——誰的炮火更準,誰的陣地更堅固,誰就能活下去。
越軍的陣地位于較低的地勢,而中國軍隊占據了有利的高地。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每一次露頭,都會成為對方炮火的靶子。
越軍不得不在工事里蜷縮著,依靠堅固的掩體躲避炮擊,而中國軍隊則利用地形優勢,精準打擊任何暴露的目標。
誰的工事更硬,誰的命就更長
在這樣的戰場上,工事的堅固程度直接決定了士兵的生存幾率。
越軍第312師在7個月內構筑了937個防御工事,每一個都是用汗水和血淚換來的。
地形復雜,巖石堅硬,挖掘工事比在普通土壤上難度大得多,但沒有工事,他們根本撐不過幾天。
中國軍隊的工事同樣堅固,甚至更加隱蔽。
他們利用高地上的巖石開鑿坑道,構建防御體系,再配合前沿的雷區和炮兵陣地,形成了一道難以突破的屏障。
越軍想要進攻,必須面對這些無形的障礙,而一旦暴露行蹤,等待他們的就是精準的炮火覆蓋。
步兵敢沖,但炮火更可怕
雙方的交戰模式也因此發生了變化。
越軍不敢貿然推進,而中國軍隊的進攻也受到了地形的限制。
步兵進攻變得極為困難,因為一旦進入敵軍炮火覆蓋范圍,傷亡將會非常慘重。
因此,炮戰成為了主導。
越軍師長回憶說,中國軍隊曾經發起過5到6次步兵沖鋒,但都被他們的密集火力壓制下來。
然而,他們也不敢追擊。
為什么?因為一旦離開防御工事,就會成為中國炮兵的活靶子。
這是一場誰都不敢輕舉妄動的拉鋸戰,誰暴露,誰就死。
后勤,決定了誰能撐到最后
在這樣的戰場上,比拼的不僅是士兵的勇氣,還有后勤的保障。
潮濕的環境讓彈藥極易受潮,食物的儲存同樣是個問題。
為了確保補給不中斷,越軍不得不在工事內挖掘儲藏點,甚至用火烘干彈藥,確保關鍵時刻不會出現啞火的情況。
傷員的救治更是一個難題。
由于地形復雜,運輸傷員極為困難。
他們不得不用繩索制作滑輪,將傷員從高處慢慢放下,再由擔架抬走。
而這一切,都是在敵軍炮火的威脅下進行的,每一次救援,都是一次生死較量。
戰爭結束,墓碑訴說一切
渭川前線的戰爭持續了整整5年,最終,戰火停息,和平到來。
多年后,一些越軍老兵來到中國云南的麻栗坡,看到那里的烈士陵園,才意識到,這場戰爭中,中國軍隊的傷亡同樣不小。
有人說,戰爭的勝負,不只是在戰場上決定的,更多時候,是由誰能堅持到最后來決定。
在渭川的山林間,彌漫的不只是硝煙,還有那些未曾訴說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