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一己之力得罪整個廣東??!
說廣東人用開水燙碗很惡心,廣東人燙碗到底招誰惹誰了?
別說廣東人了,我一個福建人也得燙碗,不然吃得不安心!
知名作家汪中求炮轟廣東燙碗
最近,號稱11年茅臺研究院特聘專家的汪中求教授,在社交媒體公開炮轟廣東人餐前用開水燙碗。
汪中求教授說:“我非常反感廣東人用開水泡自己的碗筷,那個場景非常的糟糕,讓人很惡心。”
此話一出,全國嘩然,特別是廣東人直接氣炸了!
汪中求作為知名教授,就是寫出《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的知名作家,竟然用這種片面的觀點掀起一場地域歧視的大風暴。
廣東人外出就餐或者喝茶,都習慣把塑料封撕開,然后用開水燙一下,這是廣東茶文化在生活當中喜劇儀式的延伸。
這種儀式感早就超出了開水燙碗的衛生層面意義。
佛山官方去年出的《粵式早茶服務規范》里,白紙黑字寫著要“提供熱水涮餐具”,連政府都認可的習慣,憑啥被說成“惡心”?
汪教授為何這么憤怒廣東人餐前燙碗呢?
原來,那天教授來廣東出差,和幾個廣東朋友吃飯,廣東的幾個朋友都用開水燙碗,然后倒在一起。
此時服務員還沒有上茶,教授上了個洗手間回來,口渴了,以為那是服務員準備的水,于是拿起來喝了,后來才知道這是別人燙碗留下的,于是心里憤憤不平。
但是你誤喝了燙碗的水,怎么能就此延伸到對整個廣東燙碗文化的攻擊呢?
廣東網友不能接受,覺得自己有被冒犯到,你可以不認同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但是別用“惡心”兩個字來形容,因為這樣的用詞無疑是徹頭徹尾的地域歧視。
教授一己之力得罪整個廣東省,估計他的朋友當時也不會想到這一個舉動竟然讓教授心里不平,然后掀起這么大波浪。
燙碗到底有沒有必要?
很多廣東人表示不應該燙碗,而是應該燙教授的嘴!或者把教授抓過來煲湯。
因為廣東人燙碗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情感紐帶,代表著廣東茶文化源遠流長,餐前燙碗的意義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衛生需求。
而且從衛生角度強調,即便碗筷看似已塑封消毒,可誰也無法保證餐館流程毫無問題。
有在餐館酒店打工過的人表示碗筷塑封之前,也會有蟑螂老鼠爬過去,所以衛生不是百分百干凈。
也有實驗證明,開水燙碗雖不能夠完全殺菌,但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浮塵,減少洗潔精的殘留,燙一燙心里踏實,是值得倡導的良好衛生習慣。
除了廣東人憤怒,全國河南、廣西、福建等地的網友紛紛站出來力挺廣東,表示自己本地人也會燙碗,這是一種地方習俗,你可以不理解,但是不能不尊重。
但也有部分網友覺得王教授炮轟地域習俗是個人觀點,而且幾秒鐘的開水燙完,根本達不到殺菌效果,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和心理安慰,完全沒必要搞得這么復雜。
這場討論引發全國網友的廣泛關注,演變成一場關于地域文化、生活習慣和衛生觀念的大探討。
可以不理解,但是別貶低
往大了說,廣東燙碗這事兒就像北方人吃餃子蘸醋、四川人吃火鍋必配油碟,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山西人午休關店被叫“睡省”,上海人喝咖啡續命被調侃“卷王”,哪個地方沒點特色?要是都拿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別人,那真是天下大亂了。
其實汪教授可以不理解廣東燙碗,可以就這個習俗拿出來討論,但是直接用“令人惡心”來一刀切否定廣東人代代流傳下來的餐飲習慣,用通過貶低他人的生活習慣,來凸顯自己的所謂的科學理性和滿腹學問,就真的不厚道了。
汪教授后來辯解,說自己是想“呼吁餐飲衛生提升”,可網友不買賬:“談衛生就談衛生,扯啥地域習俗?”
而且主要問題出在用詞和態度,用“惡心”這種帶侮辱性的詞,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哪有點學者該有的包容?
更諷刺的是,汪教授自己曾說過“寬容比自由更重要”,結果一邊談寬容,一邊對別人的生活習慣指指點點,公眾人不該這么口無遮攔。
廣東官媒強勢回懟
對此,廣東的珠江新聞官媒,直接播放了汪教授炮轟廣東燙碗這個視頻片段,然后強勢回懟汪教授:“有人強迫你燙碗了嗎?開水燙碗惡心言論從何談起?”
連廣東官媒都如此生氣,看來汪教授這次是耍嘴皮子栽了!
燙不燙碗純屬個人自由,就像有人吃香菜有人避之不及,何必非要爭個高低?
這次事件照見的是地域文化碰撞時的傲慢與偏見,也是網絡時代“斷章取義”的傳播亂象。
希望汪教授下次發表高見前,能夠先學會尊重不同文化,也希望網上少一些這樣的“專家雷語”。
信息來源:珠江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