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記者余佩璇、吳文詡)提起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頓,你可能并不陌生,他建立交響樂的四樂章結構,為后世創作奠定范式,被譽為“交響樂之父”。在端午節到來之際,記者走進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排練廳,這里正在籌備30日晚將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茉莉音韻”端午音樂會,音符之間盡顯對海頓的敬意。
“《第四交響樂》這首曲目是本場音樂會的一大亮點,也是在北京的首演。”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彭家鵬介紹,曲目本為作曲家關乃忠多年前創作的西洋交響樂編制作品,包括三個樂章。2023年,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又委約其將三個樂章改編為民族管弦樂,并創作第四樂章,使這部交響樂作品得以完善。
“我們嘗試打造一場與海頓的跨時空對話。”彭家鵬說,在四樂章結構下,曲目還融入了《旱天雷》《落水天》《賽龍奪錦》等幾首廣東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呈現出從青春的朝氣到朦朧的惆悵,從輕快再到喜悅的氛圍。
圖為彭家鵬與樂團成員正在排練。新華社記者 余佩璇 攝
排練廳內,中西樂器的音色交融,旋律曲調婉轉悠揚。為演奏好這首飽含中西結合韻味的創新曲目,弦樂、彈撥樂、管樂、打擊樂四大聲部的近90名樂團成員精心排練,只為給觀眾帶來一場精妙的視聽盛宴。
“要讓陽春白雪的雅樂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廣播藝術團副團長程序說,根據對市場形勢的研判,再從每一場演出中吸取經驗,“讓音樂會更加面對大眾、更接地氣,同時不脫離對學術性和藝術性的討論,這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圖為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排練現場。新華社記者 余佩璇 攝
《慶典序曲》的嗩吶與鑼鼓交相輝映,《茉莉花》在南北音韻的碰撞中綻放新姿,京劇鑼鼓在《盧溝曉月——<大宅門>寫意》的月色下鏗鏘作響,寄托屈子之思的《憶》將楚辭的浪漫主義化作可聽可感的音樂敘事……音樂會曲目在傳統樂器的演奏間,展現著民族音樂的創造性轉化。
發展七十余載,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先后整理、創作、改編并演出上千首民族音樂精品,《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圓》等已成為各民族樂團常演不衰的經典保留曲目。近年來,大型民族交響史詩《崛起》、大型民族交響樂《大河九曲》等一系列原創精品更是深入人心。
“扎根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深厚土壤,樂團不斷挖掘、講好中國故事,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注重用創新的藝術語言向世界表達。”彭家鵬說。
端午佳節,這場與海頓的中西音樂的跨時空對話令人期待。民族音樂與世界文化破壁交融,恰似一幅流動的文化長卷,成為文明互鑒最生動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