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首屆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成功舉行,并發布了重磅聯合聲明。
消息一經傳出,立即震動全球。以至于特朗普當天就180°急轉彎,在魯比奧明確宣布美國不參加南非G20峰會后,稱“自己會去”。
為何如此?實在是太驚人了!
知道“東盟-中國-海合會”合作機制是什么時間建立的嗎?2025年4月17日,中馬發布聯合聲明,里面有一條:
中方贊賞馬方提出的“中國-東盟-海合會”合作等倡議,認為這些倡議體現了開放的區域主義,有利于維護國際和地區經濟金融穩定,有利于亞洲各區域的協同發展。馬方期待中方高級代表出席有關會議。 《關于構建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的聯合聲明》
也就是說,正式提出“東盟-中國-海合會”合作機制僅僅一個多月時間,三方就達成了重要合作成果。如媒體重點列出了聲明中最短的一條:
“ 探索本幣和跨境支付合作。 ”這意味著什么?估計華盛頓和華爾街,都在冒冷汗。
其實成果遠不止這些,筆者簡單梳理至少有3大突破。
一、合作機制的創造性突破。
峰會構建的“中國東盟+”模式,突破了傳統“東盟+”框架的局限性,形成了以中國-東盟合作為基軸、鏈接海合會的跨區域合作網絡。這種網絡有3大創新:
1.制度路徑的創新使用。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主導的東亞合作機制結合,形成東西互濟的新型合作架構,如“東盟-中國-海合會”聯合聲明中明確的數字經濟領域合作,將中國的技術優勢、東盟的市場潛力和海合會的資本優勢有機整合,形成“技術+市場+資本”的協同效應。
這遠比前段時間特朗普訪問中東3國,彼此畫的“大餅”可信、可靠得多。估計后續會有大批國家要抄作業,搞“東盟+某+海合會”模式。
2.規則秩序的創新運用。
特朗普上臺后,美國頻頻以“交易的藝術”脅迫霸凌各國,給全球貿易和產業鏈供應鏈巨大沖擊,世貿組織機制受到嚴重威脅。現在三方明確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強調繼續通過WTO框架解決貿易爭端,以非對抗性制度回擊了單邊主義挑戰。
這以后美國要繼續霸凌,不僅其成本大幅提升,還會面臨一個可怕后果:大家不和美國玩了。
3.歷史趨勢的創新適應。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三方合作本質是適應形勢發展,由經濟全球化向"區塊間互聯"的演進。注意這個機制,中國這次甘當“配角”,是一種去中心化網絡合作模式,每個參與方既是資源提供者也是規則制定者,打破了傳統"中心—邊緣"依附體系。例如,三方在綠色能源領域的合作,將中東的油氣資源、中國的新能源技術與東盟的市場需求相結合,形成跨區域的能源轉型共同體。
這套玩法可謂要了美西方主導舊秩序的老命,呼應了“共商共建共享”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是中式價值觀、全球治理模式在世界百年巨變中的一次大規模實踐探索。
二、經濟一體化合作實質性突破。
聯合聲明中明確的多個重大項目合作領域,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某種程度是三大經濟體一體化的實質性突破。
1.自貿協定升級。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全面完成,中國—海合會自貿協定談判加速推進,這將形成覆蓋21億人口、GDP總量占全球四分之一的巨型市場。這種市場整合不僅能產生顯著的規模效應,更將通過原產地規則優化、海關程序簡化等措施,重構亞洲供應鏈布局。
馬來西亞外長自豪的表示“對東盟來說,用中國的技術和市場升級產業鏈供應鏈,用海灣國家的資金建設基礎設施,最終東盟能夠從代工廠變成規則制定者。”
2.新興領域協同加強。
在數字經濟領域,三方計劃建立區域性數據治理聯盟,制定跨境數據流動規則。在數字基建領域,三方將共同建設覆蓋東南亞與中東的海底光纜網絡,并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聯合研發。在綠色低碳和能源領域,平衡發展各類能源,不將任何能源排除在外,使用創新技術實現所有能源的碳排放管理和高效利用,以促進普惠的可持續經濟增長,合作開發波斯灣—馬六甲綠色能源走廊,推動氫能、氨能等新型能源技術的商業化應用。
這些舉措將使三方都將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更有利地位。如果“東盟-中國-海合會”聯合聲明逐步落地,海灣和東盟兩個區域集團與中國組建一個戰略三角,形成“三角貿易閉環”,那么,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勢必將進入“去美國化”進程階段,石油和天然氣定價權勢必出現深刻變革,這種新興“經濟貿易聯盟”的根源性變革,足以撼動美元霸權根基。
3.金融領域合作深化。
這個合作會刺激美國敏感神經,所以表述最為簡短,只有“探索本幣和跨境支付合作”10個字。意味著什么?區域將大幅度降低對美元的依賴,為區域中小微企業提供更低成本融資渠道,激發區域經濟活力。
4月份三方合作消息傳出后,美聯儲即高度緊張,其經濟學家馬克·威廉姆斯警告“如果三方貿易改用本幣結算,每年至少有1.5萬億美元交易脫離美元軌道,這比俄羅斯去美元化十年的成果還要驚人。”
三、全球治理模式的創新突破。
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全球南方國家正在以平等合作的姿態參與國際秩序重構。這種"非零和博弈"的東方智慧,不僅為亞洲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更為世界走向多極化、全球化提供了"亞洲方案"。
1.樹立南方國家合作自強新模式。
三方合作形成的"南方合力",經濟總量占全球24%,人口占全球27%,其合作模式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2.打破“文明沖突”西方敘事體系。
三方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能夠坐在一起共商共建共享,為不同文明、文化背景下各國、各地區交流互鑒,增進相互理解和友誼,推動共同發展提供了范本,打破了美西方對世界“文明沖突”的極端敘事。
3.給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方案。
三方在中東問題上立場一致,共同發聲表達嚴重關切,呼吁持久停火,確保人道主義援助的暢通,這是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最強音,表明發展中國家能夠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有能力推動國際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三方發聲,沒有任何一方敢忽視,最近歐洲諸國的變化,特朗普訪問中東3國而不入以色列,就是明證。
綜上,你說美國政府敢忽視三方釋放的強力信號嗎?一個多月達成如此重大成果,如果特朗普膽敢不參加南非G20峰會,要是那個場合G20國家有樣學樣,那美國就真的是“自絕于人民、自絕于世界了”。
不過里面還有一個重要細節,或許是中國需要更加積極謀求突破的方面。如上圖是聯合聲明6、7、8條,注意標紅的方面。
和平、安全、穩定、發展、繁榮是三方都重視也有共識的。可第7條,顯然是東盟和海合會的角度看的,里面肯定了我們對世界和平、穩定、繁榮和發展的關鍵作用,可偏偏少了“安全”兩個字。
從我們的角度看,中國一直是地區和世界安全的堅定維護者,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成功斡旋沙特伊朗和解復交,可謂貢獻突出,是全球安全產品的重要提供方。
但從海合會和東盟的視角看,上述安全產品和他們的需求顯然有著巨大落差。如海合會長期受以色列威脅,東盟受美西方脅迫,可作為他們視野中早就是頂尖超級大國(當地媒體基本把中國視為與美國同級別超級大國)的中國,偏偏在地區安全局勢強力塑造上作為不明顯。
如以軍向多國外交使團開火,中國雖強硬表態要求徹查,卻難以推動安理會形成有約束力的實質性決議,這反映中國在傳統安全領域的話語權明顯不足。
而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在馬來西亞召開期間,正值馬來西亞蘭卡威國際航展,5.7空戰中網紅戰機殲-10CE參展,引發全球軍政要員在展臺打卡。東盟、海合會國家最感興趣。
從他們的視角看,你中國殲-10CE都吊打西方明星戰機了,不更有力提供更好的安全產品,說不過去。
時代的變化,或許我們自己也沒有充分意識到。這次聯合聲明缺乏“安全”的贊賞,或也在提醒我們需要更加積極主動的,塑造有利于自身,有利于地區的安全局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