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不到就能買一臺智能插混轎車”,如果這話放在三年前說出來,大概會被人當作瘋子。但現在,現實比你想象的還要瘋狂。
端午節前夕,比亞迪直接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彈——覆蓋王朝網和海洋網的22款智駕車型集體降價,綜合補貼最高超過5.3萬元。
看上去是比亞迪又在“掀桌子”,但你要真以為這是它單方面發起的價格戰,那就低估它了。
這更像是一場不得不打的防御性反擊。
一邊是新能源市場紅利見頂,另一邊是“圍獵者”越來越多,老對手吉利、五菱,新晉攪局者小鵬MONA,甚至連曾經高高在上的合資品牌也開始下場玩“性價比”。
比亞迪這次出手,看似兇猛,實則謹慎而精準。
秦PLUS DM-i智駕版起步價6.38萬元,疊加國補能低至4.88萬元,這是赤裸裸地在說:“你們不是卷性價比嗎?
來,真刀真槍比一次。”過去幾年打下的技術優勢,讓比亞迪有足夠底氣率先降價,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沒有壓力。
我們得承認,比亞迪已經從“國產驕傲”變成“國產基準”,只不過成為基準,也意味著被拿來反復對標。
銀河星愿用海鷗的價格、做海豚的事情;五菱星光在續航和空間上硬剛秦PLUS;連日產、豐田、馬自達也學起了比亞迪那套“油電并舉、激光雷達下放、打破合資價格底線”的打法。
環顧四周,競爭是全方位的,打不還手才是死路。
但比亞迪也并非無敵。盡管4月銷量同比增長16.5%,看上去不錯,但實際環比是微跌的。
在銷量紅利吃盡之后,比亞迪也開始感受到內卷的代價。
而最直接受傷的,永遠是老車主。這次降價之后,不少車主紛紛投訴“背刺”,其中不乏剛提車幾個月、貶值幾萬的案例。這種情緒,不是一兩句“市場行為”就能打發的。
此外,還有更深層的擔憂:降價真的不會影響產品質量嗎?
長城董事長魏建軍的那句“降價十萬質量好不了”,雖然刺耳,卻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結。
特別是秦PLUS DM-i從2021年售價11.38萬跌到現在6.38萬,誰都想問一句:這5萬到底“省”在哪了?
但話說回來,在新能源這個泥潭里,想保持份額就得先活下來。比亞迪深知,僅靠內銷支撐不了野心。這兩年它瘋狂推進全球化,截至4月,已覆蓋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
一季度在泰國、巴西、意大利等市場成了新能源銷冠,就連“深圳號”都直接當作汽車航母來用,一次性裝9200輛車遠航巴西。可見,比亞迪真正押注的是“出海”,而不是價格戰本身。
回到起點,這輪降價不是比亞迪的意氣用事,而是一場精算之后的戰略博弈。
它用極致性價比守住國內基本盤,用海外市場拓展成長曲線,至于那些“被背刺”的聲音,或許只能由時間和口碑慢慢消化。
你怎么看比亞迪這波降價?是真香還是心慌?歡迎評論區繼續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