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三夏時節,金色麥浪翻滾如潮。截至5月26日,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紫云鎮小麥收割進度達75%,已收割16000畝麥田,秋糧搶種同步完成40%,聯合收割機、秸稈打捆機等機械轟鳴不息,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戶勞作的場景。
走進孟溝村的連片麥田,3臺聯合收割機正開足馬力穿梭作業,緊隨其后的麥茬粉碎機將秸稈直接還田增肥,而另一側的圓捆式打捆機則將散落秸稈壓縮成直徑1.2米的圓柱形草捆,整齊排列在田間。
“全鎮日處理秸稈超200噸,方捆適合飼料加工,圓捆便于運輸發電,綜合利用率提升60%?!辨傕l村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收割-粉碎-打捆”三機聯合作業模式,讓每畝地增收70元,更為搶種騰出寶貴墑情窗口期。
在雪樓村西側農田,植保無人機正低空盤旋噴灑藥劑;播種機精準播下玉米種子。為保障播種質量,紫云鎮組成2支服務隊,對全鎮26個村開展“土壤墑情分析-品種選擇-水肥控制”全流程指導,目前秋糧出苗率達92%。
“塔王莊社區東北地塊發現疑似煙霧,請網格員立即核實!”在紫云鎮禁燒指揮中心,值班員通過“藍天衛士”系統鎖定風險點位。全鎮布設的28路高清攝像頭構建起“高空瞭望+地面巡查”立體監控網,火情識別響應時間縮短至3分鐘。
在石廟羊村禁燒點,可以看到一幅高清麥田分割圖。據紫云鎮副鎮長黃東亞介紹,將紫云鎮中心管理區四個行政村分別劃分了各村的麥田禁燒責任網格,每個村劃分4--5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名村兩委干部+3名巡查員”,細分麥田地塊,精確到人,真正實現網格化治理模式。
從金黃麥浪到碧綠秋苗,從智慧農機到“云端”監管,紫云鎮用“科技賦能生產鏈、責任壓實網格鏈、服務貫穿需求鏈”的創新實踐,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譜寫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篇章。(徐子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