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8日訊 風吹麥田千層浪,又是一年豐收時。這幾天,德州市2025年“噸半糧”產能建設小麥測產工作也已啟動,由全國、省、市聯合組成的專家組對385個核心區地塊進行測產驗收。
測產組匯集了國家、省、市三級36名農業專家,他們組成6個測產小組,分赴各縣市區,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對小麥產量進行科學化、標準化“摸底考試”。此次測產聚焦“噸半糧”擴面提質,通過核心區、輻射區、帶動區,三區聯創,綜合測算穗數、粒數、千粒重等關鍵指標,科學推演理論產量。在武城,測產專家組對40個點位進行了測產。
“從穗數來看比較充足,我們測定的這幾個點,多數點都在50萬穗以上,基本上達到高產的群體條件,穗粒數也在35粒左右。產量三因素,這兩個因素還是比較好的,后面如果千粒重上來的話,會有一個比較高的產量,也是一個豐收年。”農業農村部農業節水專家指導組成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二級教授王東介紹說。
糧食高產的背后,是技術的集成發力。德州市高度重視科技對增產的作用,尤其是由單項技術應用向多項技術綜合集成轉變,統籌推進良種、良田、良法、良技、良機、良戶、良網深度融合。
德州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鄭光輝告訴記者,德州市科學規范了機械化生產、耕地保育、高產群體構建、病蟲草綜合防控、減損收獲等關鍵生產技術環節措施,集成構建了小麥玉米周年“噸半糧”標準化生產技術,使農業生產走向“流水線”,為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提供了德州模式和路徑。”
自2021年德州啟動“噸半糧”創建以來,德州形成了部、省、市、縣、鄉、村“六級聯創”機制,落實“書記抓糧”黨政同責,市、縣、鄉三級設立“指揮田”,層層壓實糧食安全責任。2024年,德州市130萬畝核心區平均畝產達1579.6公斤,提前兩年完成創建目標。今年,德州市進一步推動核心區、輻射區、帶動區“三區聯創”,強化種業振興和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為全國糧食產能提升貢獻德州力量。
閃電新聞記者 鄭秀程 德州臺 公維勇 王浩 德州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