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人類成功扭轉氣候變化,將地球溫度降至 1.5°C 的目標,世界各地的冰川也已經走上了持續數百年融化的道路。新的預測顯示,即使氣溫暫時超過這一上限(哪怕只高出3攝氏度),也會導致嚴重且不可逆轉的冰川消融。從阿爾卑斯山脈到安第斯山脈,冰川將大幅減少,加劇長期海平面上升,并擾亂社區重要的供水。
即使氣溫暫時上升至 3°C,也會造成大規模、持久的冰川消融——比從未突破 1.5°C 的限制高出 16%——從而改變未來幾個世紀的海平面和淡水供應。
全球冰川危機:難以快速恢復
新的研究表明,即使我們設法將全球氣溫從超過 1.5°C 的目標降至 1.5°C,世界各地的山地冰川也可能陷入數個世紀的衰退。
這項研究由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和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科學家牽頭,首次模擬了截至2500年全球冰川的變化。研究重點是“氣候超調”情景,即地球暫時升溫遠超1.5°C的目標,達到3°C,然后最終再次降溫。
挪威斯瓦爾巴群島冰川冰山的殘骸。圖片來源:Fabien Maussion
氣候超調的后果
研究結果于 5 月 19 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表明與從未超過 1.5°C 閾值的世界相比,即使短暫超過該閾值,也可能導致冰川總質量損失高達 16%。
布里斯托大學極地環境變化副教授、論文合著者法比安·莫森博士表示,這些結果是一個明確的警告。“當前的氣候政策正將地球推向接近3攝氏度的軌道。顯然,這樣的世界對冰川的影響遠比維持1.5攝氏度的限制要嚴重得多,”他解釋道。
我們的目標是探究地球再次降溫后冰川是否能夠恢復。很多人都會問這個問題——在我們有生之年,或者我們子孫后代有生之年,冰川還會再生嗎?遺憾的是,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冰川不會再生。
創紀錄的高溫和3°C的軌跡
全球氣溫上升表明,全球氣溫極有可能超過十年前通過的《巴黎協定》的限值。例如,去年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也是第一個超過1.5攝氏度的歷年。
氣候科學家評估了未來冰川演變的強超調情景,即全球氣溫繼續上升,到2150年左右達到3.0°C,然后到2300年回落至1.5°C并趨于穩定。該情景反映了延遲的凈零未來,其中碳捕獲等負排放技術只有在超過關鍵變暖閾值后才會部署。
冰島朗格冰川。圖片來源:Lilian Schuster
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質量損失
研究結果表明,冰川的狀況將遠比氣溫穩定在1.5攝氏度且不會超過正常范圍時糟糕得多。到2200年,冰川質量將再減少16%,到2500年,還將再減少11% 。此外,即使在1.5攝氏度升溫的情況下,冰川質量也已經會融化35%。這些額外的融水最終流入海洋,導致海平面進一步上升。
這項研究采用了布里斯托大學及其合作機構開發的先進開源模型,該模型模擬了除兩大極地冰蓋之外全球所有冰川過去和未來的變化。該模型還結合了瑞士伯爾尼大學制作的全新全球氣候預測。
對山地冰川的長期影響
因斯布魯克大學研究員、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莉蓮·舒斯特博士表示:“我們的模型顯示,大型極地冰川需要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才能從3攝氏度的超調中恢復。對于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和熱帶安第斯山脈等較小的冰川,未來幾代人還無法看到恢復,但到2500年是有可能的。”
這些山區的冰川融水對下游社區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旱季。冰川融化時,會暫時釋放更多水量,這種現象被稱為冰川“峰值水量”。
舒斯特博士補充道:“如果冰川再生,它們會再次以冰的形式儲存水——這意味著流向下游的水量減少。我們將這種效應稱為‘低谷水位’,與‘峰值水位’相對。我們發現,我們研究的盆地中大約有一半將在2100年后經歷某種形式的低谷水位。現在判斷這將產生多大影響還為時過早,但我們的研究是朝著理解氣候超調對冰川補給水系統和海平面上升造成的諸多復雜后果邁出的第一步。”
這項研究是歐盟資助的PROVIDE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旨在調查氣候超調對世界各地關鍵行業的影響。
不可逆轉的變革和行動呼吁
莫森博士表示:“即使氣溫一度超過1.5攝氏度,也會導致冰川消融數個世紀。我們的研究表明,即使氣溫隨后恢復到更安全的水平,大部分損害也無法輕易消除。我們拖延減排的時間越長,給子孫后代帶來的不可逆轉的負擔就越重。”
編譯自/ScitechDai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