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聚焦冰川保護①】
光明日報記者 王雯靜 萬瑪加
60年間,我國約有7000條小冰川完全消失——保護冰川,刻不容緩
西藏那曲市羌塘無人區內的藏色崗日冰川。新華社發
“此刻,數以百計的氣球騰空而起,就像地球上的冰川一樣,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加速消融。”今年3月,一場名為“讓冰川退燒”的倡議行動在達古冰川景區舉行,來自科研、環保等領域的代表共同放飛手中象征全球瀕危冰川的氣球,以實際行動呼吁更多人關注氣候變化。
隨著氣候逐年變暖,世界各地冰川正處于嚴重的健康危機之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英國《自然》雜志近期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2000年至2023年間,全球冰川物質減少了約5%,約為6.542萬億噸。
為提高人們對冰川在氣候系統和水文循環中重要作用以及冰川快速融化影響的認識,202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2025年為國際冰川保護年,并自2025年起,將每年的3月21日定為世界冰川日。為何近幾十年冰川退縮加劇?面對逐漸消失的冰川,人類應當采取怎樣的行動?對此,記者走進冰凍圈,聽常年與“冰”打交道的他們講述冰川的故事。
60年間,我國約有7000條小冰川完全消失——保護冰川,刻不容緩
科考團隊用直升機將科考物資運往海拔6100米的冰原,以進行冰芯鉆取工作。新華社發
冰川變化直接關系水資源安全
冰川是由固態降水積累、演化形成的流動冰體。據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數據,全球現代冰川(包括冰蓋和山地冰川)總面積約為1480萬平方公里,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0%左右,儲備著全球約70%的淡水資源,冰川的融化和積累過程對全球水循環起著關鍵的調節作用。
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是除全球南北極之外最大的冰川分布區。孕育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湄公河)、雅魯藏布江等10多條亞洲地區的重要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
有冰川學家形象地將冰川比作“水龍頭”,在不同的時間開開關關,冬季將降水以冰雪的方式冷凍儲存起來,到了缺水的春季和早夏,覆蓋在山脈上的雪毯開始融化,有序穩定地匯入河流,滋養周邊及下游廣大區域,為河流提供穩定水源。
祁連山“七一冰川”,是中國學者發現并命名的第一條冰川,最初研究它就是為了“找水”。20世紀50年代,為解決制約河西走廊農業發展的水資源短缺問題,中國科學院成立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大規模開展祁連山冰川考察。
“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冰川正是水的核心。能不能把祁連山上的冰雪利用起來?當時的冰川考察是為以后開展融冰化雪、增加河西走廊灌溉水量創造條件。”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以下簡稱“西北研究院”)祁連山冰凍圈與生態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站長、研究員秦翔指著地圖上的祁連山脈說,“祁連山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具有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和高原氣候特征,是黃河支流大通河水系、河西走廊內流水系和柴達木內流水系的重要補給來源。”
隨著全球氣溫上升,冰川釋放出大量冰川融水,是否意味著河西走廊地區能夠有更多的水用于經濟社會發展?“短期來看,冰川消融能夠增加流域徑流,但是一旦冰川退縮到某一水平,冰川消融不足以支撐融水進一步上升時,就到了拐點,之后冰川融水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秦翔解釋說,“簡單來說,如果氣候持續不斷變暖,未來某一天河流源頭的冰川完全消失,降水量減少、氣候變干,西北干旱區將會面臨區域性水危機。”
冰川消融加速也會帶來冰川災害風險。氣候變暖使得冰面河、冰川內部水系快速發育,冰面湖與冰川湖面積不斷擴大,改變了冰川的幾何形態、物理性質、熱力學結構和冰川內部液態水含量,冰川的整體不穩定性持續增強。從青藏高原冰川災害的統計結果來看,冰湖潰決洪水事件、冰川躍動事件、冰川泥石流事件等均有增加趨勢,冰崩則是近期頻繁出現的新型冰川災害。
60年間,我國約有7000條小冰川完全消失——保護冰川,刻不容緩
位于長江源區的冬克瑪底冰川。光明日報記者 王雯靜攝/光明圖片
冰川破碎化加重:數量增加,面積減小
西北研究院近日發布了中國第三次冰川編目數據集,與第一次中國冰川編目相比,20世紀60年代至2020年間,中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26%。與第二次中國冰川編目相比,2008年至2020年間,中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6%,這表明最近十余年中國冰川已進入快速退縮階段。
“對大眾來說,氣候變化是個很抽象的概念。相較于其他不易短期內發生變化的地貌單元,冰川的變化最為直觀。”西北研究院唐古拉山冰凍圈與環境西藏自治區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副研究員何曉波長期駐守在長江源頭監測冰川變化,他調出一張遙測對比圖向記者展示,“以冬克瑪底冰川為例,在過去的30多年里,一條冰川分成了大、小冬克瑪底兩條冰川,僅2024年,大冬克瑪底冰川末端就退縮了15.8米。根據現有觀測數據推測,未來其消融趨勢將持續,冰體規模將逐步縮小至趨于穩定的臨界狀態。”
數據顯示,60年間,中國約有7000條小冰川完全消失。但從冰川總條數來看,第三次冰川編目中冰川數量不降反增。這說明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有相當數量的冰川像冬克瑪底冰川一樣,退縮分解成兩條甚至更多條小冰川,“分家”后的小冰川對氣候變化更為敏感,消融速度會更快。
“冰川的前進或者后退,主要看兩個參數,一個是溫度上升后消融的量,一個是補給的量,只有當冰川的補給量比融化量多的時候,冰川才會前進。”何曉波告訴記者,“在一定時間內冰川積累與消融的差值,我們叫作冰川物質平衡,這是衡量冰川健康與否的核心指標。”
研究表明,我國冰川整體處在退縮狀態,但退縮的速率不盡相同。“每條冰川都有獨特的性格,所處區域的氣候環境決定了單條冰川在形成條件、物理特征和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上,存在顯著差異。”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站長、研究員楊威說,“處在季風區的藏東南地區冰川是海洋性冰川,冰溫較高,冰川運動速度快,冰量虧損及面積退縮幅度較大,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敏感。處在西風區的慕士塔格地區則截然相反,屬于大陸性冰川。”楊威進一步解釋,“這類冰川遠離海洋,冰溫常年低于冰點,運動速度極慢,冰川退縮幅度也相對較小,部分冰川甚至出現前進,表現出微弱的物質盈余。”
冰川退縮后對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存在空間差異。“唐古拉山地區變暖的同時,也在變干。近30年監測表明,該區域氣候暖化速率高于青藏高原平均水平,冰川儲量的年際波動與凍土退化導致的土壤持水能力衰減,使區域高寒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出現顯著退化態勢,這些變化不僅對本地生態系統產生影響,還給下游區域的水資源利用和管理帶來新的挑戰。”何曉波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60年間,我國約有7000條小冰川完全消失——保護冰川,刻不容緩
在絨布冰川,科考隊員測量冰厚。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唐古拉山站供圖
“冰川不冷,它有生命”
從2006年起,蘭州大學石羊河站研究團隊便在祁連山持續開展氣象、冰川和生態環境變化觀測。“從流域尺度來看,我國部分冰川覆蓋率、以小冰川為主的流域,‘先增后減’的冰川融水徑流量拐點已經或即將出現,祁連山的石羊河流域是典型代表。”在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曹泊看來,“冰川是活的,它是動的,是有生命的。”
“每次冰川考察,我都能感受到冰川在退縮。最直觀的感受是,爬冰川一年比一年累,因為冰川末端在后退,我們需要走更遠的路才能到達末端,那里的融水聲非常大。”曹泊介紹說,“實際上,石羊河上游冰川已經剩得不多了,能融的冰越來越少,冰川融水的協調作用愈發減弱,這意味著干旱與洪澇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會增加。”
當冰川消融的拐點出現,越來越多的冰川消失,人類應當采取怎樣的行動保護冰川,實現可持續發展?
“全球冰川消融的大趨勢無法逆轉,冰川保護最關鍵的核心措施,就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增溫。”這是冰川學家的共識。面對冰川消融的嚴峻形勢,2024年8月,聯合國大會宣布2025年—2034年為“冰凍圈科學行動十年”,旨在從冰凍圈變化監測、數據規范和共享、影響的量化分析、應對保護等全鏈條推進冰川保護。
科學技術發展為冰川保護提供了更多解法。2004年以來,每到春末夏初,瑞士科學家將白色的防水油布蓋在阿爾卑斯山的冰川上,初秋時再把油布摘掉,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冰雪消融速度。我國科學家還研發出冰川“防曬技術”——在冰雪表面覆蓋一層隔熱反光材料,減少冰川對熱量的吸收。
“針對小規模、商業價值高的重點區域冰川,可通過人工增雪、覆蓋特殊材料等方式適度干預,減緩冰川的消融速度。”楊威認為,除了保護措施,開展持續高質量的冰川監測同樣重要。“對不同地區、不同海拔的代表性冰川進行觀測,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把握冰川的變化過程和變化幅度,在監測數據基礎上預測冰川未來的變化。冰川融水的拐點何時出現?冰的熱力學性質和動力學性質發生改變后,可能會帶來怎樣的次生災害?目前的研究還不足以回答這些問題。”
何曉波團隊將冬克瑪底冰川監測“武裝到了牙齒”,從5300米到5800米,每100米一個梯度,水文氣象站、激光雷達……2024年夏天,何曉波和團隊嘗試使用無人機搭載非接觸探地雷達,探測冰川厚度。“我們希望將冬克瑪底冰川作為參考性冰川,通過更精準、更自動化的監測,研究它的消融機理,這里的監測做好了,就可以推行到其他冰川研究上。”他表示。
針對長江源區冰川消融帶來的高寒草甸退化問題,何曉波建議建立草原保護獎補機制,實施核心區域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他談道:“科考站可通過集成遙感反演、地面傳感器網絡與生態模型,動態評估草場生產力、植被覆蓋度、土壤墑情等關鍵參數,精準測算不同季節與區域的草場理論載畜量,為制定差異化放牧管理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曹泊關注的則是工程建設對冰川的影響。“機械振動有加劇冰川不穩定的可能,施工產生的粉塵和黑炭沉降會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加速吸熱融化,此外工程活動釋放的熱量可能導致局部氣溫上升……作為冰川研究者,我們需要通過科學監測,研判各類風險,在保障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守好‘亞洲水塔’。”他說。
對普通大眾而言,如何能夠參與到保護冰川的行動中來?“節能減排、節約用水、保護環境,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綠色生活,就能為冰川多爭取到一點‘生存時間’。保護冰川需要從根本上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秦翔表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個人都要為之付出努力。”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7日 07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