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高素質法院隊伍建設,離不開優良司法作風和精湛審判技能的傳承。上海二中院始終將“傳幫帶”作為提升干警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的重要抓手,從2005年推出“一對一”青年法官導師制度,到2014年創辦“法官學者論壇·導師講堂”,再到2019年選任首批審判團隊負責人……一系列的舉措化作推動法院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值此建院30周年之際,我們特別策劃「至正薪火」專欄,展現一代代二中人繼往開來、砥礪前行的師徒故事。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上海二中院退休法官費曄和他曾經的助理審判員潘庸魯。
2010年夏天,我滿懷對公平正義最近距離的期許,在婉拒多家高校后,進入上海二中院工作,并在兩年后正式成為一名助理審判員,加入到了費曄老師的合議庭。然而現實很快給了我打擊,即使自己是一名全日制刑法學博士,但感覺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夠兌現成審判經驗的寥寥無幾。在此后與費老師共事的過程中,我漸漸意識到,理論知識需要鮮活審判經驗的檢驗、校驗和再造,才能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很幸運,我能遇見費老師這樣一位資深且業務能力有口皆碑的帶教老師,并與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份友誼一直溫暖、照耀著我。
師徒之情
成為師徒有時是一種緣分,當時的刑二庭有四個合議庭,在庭領導問我想去哪個合議庭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費老師的合議庭,因為我知道費老師辦理了一系列的大要案,具有豐富的審判經驗,如果能夠近距離地研學,我想對我的個人成長將大有裨益。合議庭的另一位成員——沈燕老師,作為我們庭“知性美”的代表,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師,加上書記員劉偉,他們三人都極好相處,且工作配合默契,尤其是始終把認真工作放在第一位,這樣的工作氛圍讓我特別喜歡和欣賞。如今,即便費老師退休、沈老師調換工作崗位,我們仍彼此掛念,這份深厚情誼也是在當時結下的。
我和費老師雖無拜師之形式,但他的確像我的師父一般。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費老師從不吝嗇這一點,我們在工作之余也經常聊天。他雖非科班出身,但自進入法院后,始終保持學習的狀態和鉆研的精神。其實,審判工作挺考驗一個人的悟性和靈性,也需要豐富的社會和生活經驗支撐,費老師經受住了考驗并迅速成長,最終成為一名辦理職務犯罪案件的審判專家。他6次榮立個人三等功,各種榮譽加身,還獲評全國法院刑事審判先進個人。我想這些成績是他成長的階梯、努力的回報,也是他優秀的見證。他曾說,當年他也是師父手把手帶出來的,他堅信“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作為師父,他有兩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一是開庭。開庭前,他會做好各項準備,包括制定庭審提綱、熟悉卷宗材料、主動了解控辯雙方意見,并做好法庭突發情況的應對,尤其注重調動公訴機關在法庭上的積極性和對抗性,確保控辯雙方能夠充分發揮。有一次我在庭上對控辯雙方的精彩觀點忍不住點頭,庭后費老師嚴肅批評了我:“隨意點頭可能會給對方一個錯誤的暗示,法庭上還坐著被告人家屬、被害人,他們會怎么想?”這些教誨讓我受用至今,庭前細致準備的習慣已刻在我的每個案件審理中。
1995年庭審現場,費曄(右一)
二是對裁判文書撰寫要求極為嚴格。他曾說,一份合格的裁判文書必然出自一名稱職的法官之手,至少要做到格式規范、敘事清楚、證據充分、邏輯嚴密、用法準確、說理透徹。因此,他對自己的每篇文書都會多次修改。“好文書都是一遍遍打磨出來的”,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對此,我從最開始的不理解,認為每個人寫作風格不一樣,沒必要強求,到后來的欣然接受,再到現在的肅然起敬。因為沒有當時的嚴苛訓練,就沒有后來我自己獨立帶合議庭,撰寫的文書多次獲評全國法院和上海法院優秀裁判文書。這個習慣也延續到了我對現在所帶團隊成員的要求。
朋友之誼
盡管費老師辦案經驗非常豐富,但他從不對我的工作指指點點,而是耐心、細致、平等地溝通和對話。隨著共事時間久了,我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馬克·吐溫說:“好朋友是一本永遠不會合上的書。”我們可以在面對法律適用問題意見不統一時爭得面紅耳赤,也可以在午飯后繼續散步聊天。費老師說,證據是審判核心的核心,任何一個案件都不能動搖證據之根基。我認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并不是以法院為中心、以法官為中心,而是以證據為中心,只有證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質證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在費老師主審的某起濫用職權案件中,公訴機關將被告人違規操作的所有行為均認為是濫用職權,引起當事人、辯護人的激烈爭辯以及社會關注。費老師經多次實地走訪被告人所在單位,補充調取公司規章制度、會議紀要等大量書面材料,查找眾多法律規定和文獻,并聽取各方不同意見后,作出了嚴格區分被告人的職務行為與個人濫用職權行為的判決,取得較好的審判效果,我也從這起案件中收獲了經驗。十年后,我辦理的一起國有公司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案,撰寫的文書榮獲第七屆全國法院“百篇優秀裁判文書”一等獎,我想這或許是對“傳承”最好的注解。
與費老師共事的過程中,我們一起取得了許多審判和調研成果:2014年度上海法院示范庭審、2017年度上海法院優秀裁判文書,十余起案件被評為院級精品案例,共同撰寫了《關于非法發放貸款以非法經營罪論處之商榷》;另外,費老師還獨自撰寫并發表了近二十篇高質量調研文章,成為我學習的楷模。
費曄與潘庸魯共同撰寫的調研文章
刊登于《人民法院報》
基于201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確保案件處理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的制度設定,我結合個人成長經歷,在費老師的指導下撰寫了《回歸傳統與鍛造技藝:青年法官培養模式的反思與路徑》,提出要在法院推行“師徒制”的觀點。因為法律是一門技藝,法官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獲得真正的認知。因此,我在文章中提出了合議庭辦案機制下的師徒制,通過由擔任審判長的資深法官作為師父“傳幫帶”的方式將審判技藝引導、影響和傳授給作為徒弟的青年法官。文章中的很多觀點、想法和制度設計,大多源于我和費老師的相處經歷給我的啟發。
除了工作,在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上,費老師也從不吝嗇對我的支持。在他的鼓勵下,我申請了華東政法大學的博士后。正如泰戈爾所言:“朋友是那些了解你的過去,相信你的未來,并接受你現在樣子的人。”我們時常分享彼此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悅,也愿意做彼此的解憂人和傾聽者。
家人之伴
從師父到朋友,從朋友到家人,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我和費老師相識已有十五個年頭,我早已不是青年,華發漸生。2016年年底,我選擇到上海高院入額,但我和費老師之間的朋友情誼和家人情感一直延續著。在我工作和生活的關鍵性階段,費老師都會給予我很多有用的建議,周末偶爾也會偷得半日閑,一同坐下說說近況。費老師退休后時間空了許多,我卻仍然忙碌,有時他電話過來剛聊幾句,我便因工作或孩子的事情匆匆掛斷,但彼此之間的關心從未間斷。
聽說我去援疆,費老師一直掛念著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我也會隨時有問題就給他打電話,或許這份隨意只有家人才會有。人生有時真的很奇妙,本以為我和上海二中院的情緣隨著崗位的變動會告一段落,但沒有想到,如今克拉瑪依市中院和上海二中院結為友好法院,緣分再次續寫。
感謝與費老師的相識和相知,歲月靜好,青山不老,祝愿費老師退休生活平安順遂;感謝上海二中院的培養和關照,讓我對法官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祝愿上海二中院的明天會更好。
師父寄語
我有幸與庸魯一起共事多年,并成為很好的朋友。我不敢妄稱庸魯的老師,庸魯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刑法學博士,其理論知識比我豐富得多,我唯一比他多的恐怕只有審判經驗。我推崇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我們更是平等的朋友。
我十分欣賞庸魯做人做事的品行,特別高興當時他愿意加入我的團隊。作為前輩,提攜后輩是我的責任,好在他沒有被我的嚴苛嚇到,一直保持比較好的工作狀態,對我也尊敬有加。我和他曾做過深入談話,告知他求學和審判是兩個層面的事情,尤其法律學科,確實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書本上只能學來審判常識和共識以及些許程序內容,但審判經驗卻彌散于具體案件中,需要法官在每個差異性的案件中提取和總結。
做法官不易,做刑事法官更為不易,因為你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刑事審判無小事,“慎之又慎、穩之又穩”是我送給庸魯的八字箴言,也是我多年辦案的心得。希望庸魯法官能夠“案牘勞形勤研判,法槌起落定滄桑”,始終堅守法官的初心,不追求走得多快,而在于走得要穩。
祝福你,我的朋友。
責任編輯 | 楊一帆
版面編輯 | 周彥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