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志的報道能否把漲薪推上熱榜呢?
其報道內容呈現出這么幾個關鍵點:
一是年內多個政策性文件居民增收與工資增長。
二是,把其視為拉動內需提振經濟的信號。
三是提升信心打破通縮預期。
四是這次漲幅定在3-9%,但部分地區上不封頂。
五是上海青海等多省市已上調最低工資標準。
六是2024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為12.4萬,私營單位工資為6.9萬,二者差距明顯。
中央文件近期密集提及“漲工資”的原因,與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消費疲軟、通縮預期、收入分配失衡等深層次問題密切相關。
底層經濟的困境的確呈現出不愛花錢、東西賣不動,也不敢投資的局面,正常人都明白這么下去經濟會出問題。
所以,之前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消費刺激政策后,
無論是搞家電下鄉還是發消費券,最后的總體感覺還是有點差強人意。所以改換套路了:
漲工資能不能救經濟呢?
在以促進消費拉動經濟的大框架下,消費水平的確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消費水平取決于可支配收入,兜里有錢了也才會花才敢花,這其實是個硬道理。
橫向比對來看,大多數的居民收入,工資占收入了絕對大頭,而消費只占GDP的38%,這比美國68%差了一大截。所以這么看,消費不足的確影響經濟發展。
當發消費券等臨時救急措施根本不管用時,就只能讓大伙的工資實實在在漲起來才行。
而其實,更危險的是,居民死命存錢不消費,企業生產的東西賣不掉,由此更不敢給員工加薪,大家也就更不敢花錢,這似乎成了死循環。
所以,漲工資的信號作用,就是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讓大家對掙錢有信心。
而其實,這次的漲工資在策略和作用上可能不一樣。
首先是強調把最低工資提上來,就如上海漲到了2690,青海也漲了200塊 。
第二是給企業定加薪指標,譬如多地要求漲3-9%。
第三是逐步架構起給老人加退休金 生孩子給補貼 幼兒園免費等,在變相發錢中給一些群體減負增收。
這次政策的一個重要看點是要重點照顧三類人:一是給國企中的高薪高管限薪,二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三是給底層打工者漲工資。這相當于把高個子削矮一點,給矮個子墊高一點。
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工資調解讓社會收入分配更公平一些。
密集提及漲工資的背后或藏了社會穩定的密碼,譬如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為12.4萬和私營單位工資為6.9萬形成的位差,以及金融IT等行業的平均年薪24萬,與餐飲農業等的五六萬之間的差距容易引發矛盾,漲工資能緩解底層不滿。
而其實,更大的隱患可能具象表現在國人70%的錢壓在房產上,而股票基金這些投資收入又太少,所以政策的作用是既要漲工資又要穩住房價股市,別讓大家的財富縮水。
穩經濟穩樓市股市,這也是近來著重強調的根本。
漲工資是否意味著企業的成本會增加呢?
中國同其他經濟體不同的是,別人漲工資主要靠員工跟老板談判,像美國今年就讓時薪漲了4.5%,而我們更多的是政府出手,譬如定最低工資標準,讓國企帶頭調薪,給加工資的企業減稅等。這種政府引導模式見效較快。
所以說,國家會以減稅等方式托底加工資的企業利益。這波操作如果成了,那么普通打工人可能就有錢了也敢花了,而企業也會被迫升級技術,這樣貧富差距可能就會縮小,這算是良性循環。
所以說如果成功了就會呈現出收入分配更均衡,社會穩定性增強的局面,慢慢讓消費市場回暖會使得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力。
也就是說,此次政策調整若能成功,則標志著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的轉型完成,當然其成敗受多個因素影響,現在,大概只是試著在工資增長以及企業活力與宏觀經濟穩定之間找到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