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 數智灣區”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論壇緊密圍繞大灣區的人文傳承根基與科技創新實踐成果展開,會聚內地、港澳的政府部門代表、高校智庫學者、杰出企業家、全國著名演員等多位各界大咖,共同探討大灣區歷史、文化、藝術與創新技術如何融合共生,助力人文灣區躍升式發展。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認為,當談論“人文灣區”,必須警惕將其簡化為經濟協同的附屬品。大灣區真正的戰略價值,在于具備三重文明屬性:中華文明連續性發展的前沿陣地;社會主義文化創新性轉化的試驗平臺;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價值的對話窗口。他認為,人文灣區的終極使命,是證明人類完全可以在保持文化獨特性的同時,創造更具包容性的價值共識。
香港地方志中心副總編輯劉蜀永認為,弘揚大灣區抗戰文化首先要有正確的歷史觀。弘揚大灣區抗戰文化,有助于灣區青年從中吸取精神力量,增強信心,堅定立場,為增強國家實力、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力量,這也是強化內地和港澳青少年的愛國教育、共建“人文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導演、制片人、國家一級演員,龍馬社藝術總監張國立帶來《在坪山種下一顆戲劇的種子——龍馬社落戶坪山文化融合與創新的實踐》主題分享。他表示,深圳坪山既有客家文化遺產的深厚積淀,像大萬世居、長守圍屋等見證著歲月的痕跡,又有大劇院、美術館等現代文化設施的蓬勃生長,既有比亞迪智能工廠展現出的未來感,也有城村融合所營造的當代感。
張國立分享道,龍馬社之所以選擇深圳坪山,一是源于創新基因的共振,深圳四十余年創造的發展奇跡,其“創新精神”與戲劇藝術追求突破的本質、龍馬社作為原創劇社的基因高度契合,坪山的活力和創造力能激發創作者靈感;二是得益于政府對文化生態的包容和前瞻性,深圳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為抓手,為龍馬社提供了從場地到資源的全方位支持。這種“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群眾受益”的模式,讓大家深刻感受到深圳不僅是創業的熱土,更是藝術生發的良田。他希望戲劇成為大灣區文化的“黏合劑”,接下來,龍馬社將加強與香港、澳門戲劇藝術機構聯動,未來共同創排反映灣區故事的劇目,讓更多深圳制造的文化內容走出深圳、走入大灣區、走向全國,提升深圳人的“文化自信”,同時也讓中國戲劇,這個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能更好地書寫中國故事,展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張可可認為,大灣區的發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打造大灣區科技新平臺。他介紹,“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有諸多創新之處,它是全世界首個低軌道空間地磁衛星,是中國首個配備非常穩定的光學平臺衛星,也是中國首個配有無磁星敏儀的衛星,目前這顆衛星對磁場的測量精度代表著全世界最高水平,是大灣區的驕傲,也是澳門的驕傲。此外,他們和全世界18個重要的國際頂級研究所簽署交流合作項目,利用衛星資料、衛星數據進行科學研究,讓這顆衛星真正成為帶動大灣區科技發展的名片。
騰訊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李子樹從技術的角度解碼人文灣區未來發展方向。他指出,數字技術正在為文化遺產搭建一座“數字保險庫”,不僅能夠永久保存文化遺產的原始樣貌,更能突破時空限制,讓千里之外的觀眾都能“零距離”欣賞這些文化瑰寶。例如騰訊開展的“數字中軸”項目,就運用區塊鏈技術對非遺傳承進行確權。科技打破了地理的阻隔、消弭了語言的障礙,讓灣區的人文交流像呼吸一樣自然。這才是“科技+文化”最深遠的意義——它讓大灣區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成為真正的情感共同體。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在視頻發言中表示,“當下,‘人文灣區 數智灣區’正以磅礴之勢,迅猛發展,作為史學研究者,他深切地體會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密碼,鐫刻在廣州十三行商館的磚瓦間,再現于南海I號考古博物館里,涌動著港珠澳大橋的雄姿,更鼓舞著億萬人民的心靈。他指出,大灣區正以科技革命重塑新質生產力,以管理創新構建文化共生生態。
在論壇“灣區文化的現代表達”主題對話交流中,科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23年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獲獎者海漄提出,科幻的未來一定會在中國,這是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正在彎道超車的科學國度。海漄認為,大灣區是科技時代的高地,創作科幻小說的活力來源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要科學技術在發展,創作科幻小說的活力就不會消失。同時,包括非遺和傳統文化在內,其生命力在于流動和活動,需要每個人抱著包容和多元的心態參與其中,不斷接受新事物,促進文化成長。
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鐘珍珍認為,灣區11個城市應結成文化共同體,實現文化共通共融,利用港澳地區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優勢,加強內地院團與海外的聯系。同時,建議各地通過共同創作、共同演出的方式,增進彼此交流,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合作模式。
“人文灣區 數智灣區” 論壇通過歷史、文化、藝術、創新科技等多維度全方位展示了新質生產力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繁榮發展,展現了灣區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與技術融合共生的躍升式發展提供了優秀典范,為文化強國建設注入了更多的灣區力量。
本次“人文灣區 數智灣區”論壇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主辦,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承辦,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宣文部、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宣文部協辦。(全文完)
可控核聚變和無人駕駛有怎樣的短期節奏和中期機會?
當下機器人和AI算力分別有哪些新的資金進攻方向,哪些標的的彈性會更大?
AI算力和Agent應用6月會主攻什么細分方向?要關注哪些核心標的?
更詳細及時的市場機會,請掃碼添加小助理企微,回復“領取題材體驗福利”
▍往期回顧
格隆匯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匯觀點及立場。特別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