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朝鮮東海岸沸騰了——被譽為"東方海上利刃"的崔賢級驅逐艦二號艦舉行隆重的下水儀式。
但這場舉國期待的軍事慶典,卻在世界目光中演變成了一場難以收場的鬧劇:這艘寄托著朝鮮海軍強國夢的萬噸巨艦,在下水過程中突然側傾翻覆,船體三分之一沉入海底,徹底淪為國際笑柄。
那么,這次失誤究竟是下水方式不當還是船體技術缺陷?
巨艦傾覆與初步問責
2025 年 5 月 21 日,朝鮮在清津造船廠為 “崔賢級” 驅逐艦二號艦舉行下水儀式。
原本這是一場打算展示國防實力的盛大活動,現場不僅掛著金正恩的巨幅畫像、有軍人列隊,還有電視臺準備直播。
結果當艦體被拖到水面時,船突然向左側翻,重重砸進海里,甲板設備被砸得扭曲變形,海水也開始往船艙里灌。
現場一下子亂作一團,電視臺緊急切斷了直播,換成了播放革命歌曲。
事故發生后 48 小時,朝鮮官方才通過媒體簡單說了句 “一艘在建艦艇出了意外”,沒提傷亡和原因。
直到 5 月 25 日,國防安全委員會才公布初步調查結果。
說直接原因是船底結構不夠結實、牽引速度和平衡系統沒調好。
間接原因是操作流程亂、安全監管沒起到作用,還提到龍骨焊接有多處缺陷,部分鋼材強度不達標,技術團隊明知動力系統沒測試完,還按上級指示強行讓船下水。
事故發生當晚,金正恩緊急召集國防委員會成員開了一整夜閉門會議。
會上他非常憤怒,當場下令調查相關責任人,還痛斥這是對國家的背叛,要求不管涉及誰都要徹查。
5 月 22 日一早,清津造船廠廠長洪吉浩就在辦公室被國家安全保衛部的人帶走了。
同一天,三名負責設計和調試的技術主管也失蹤了,他們的家屬也被限制接觸外界,事發后兩天內,軍工系統各單位都緊急開會,要求大家簽署承諾書。
到了 5 月 25 日,清算進一步升級,曾主導軍工項目 “提速” 的軍需工業部副部長李亨先被解職調查。
這一消息傳出后,朝鮮股市軍工股暴跌,外匯市場也出現波動,與此同時,平壤街頭警備力量增加,政府機構周邊設了檢查站。
直到 5 月 26 日,金正恩首次公開露面視察工廠時,特意強調 “質量比速度重要,安全高于政績”,這話和他過去常說的 “加快進度” 形成了明顯對比。
這次事故的深層原因
在朝鮮軍工體系里,“速度” 一直是比技術更重要的考核標準。
因為金正恩多次在會議上要求 “加快進度”“趕工期”,這種從上到下的命令層層加碼后,整個體系就形成了只追求速度的風氣,根本顧不上技術是否成熟。
就拿 “崔賢級” 驅逐艦來說,設計團隊早就發現船體結構有問題,動力系統也沒調試好,但因為上面催著 “必須按時完工獻禮”,這些隱患就被丟在一邊,說是 “邊建邊改”。
實際上,工人們為了趕工期每天要工作 16 個小時,焊接質量本該嚴格檢測,最后卻隨便拍張照片就算合格,連儀器都沒認真用,報告就直接簽了 “沒問題”。
因為這種趕工模式,整個系統里大家都知道有風險,卻沒人敢說真話。
誰要是在會上提 “可能有問題,需要延遲”,輕則被調去偏遠地方,重則被扣上大帽子。
曾經有年輕工程師建議多給三個月調試時間,第二天就被派到郊區的彈藥庫 “鍛煉” 了。
在這種高壓下,技術會議變成了 “表忠心大會”,報告里全是 “沒問題”“能搞定” 的套話,甚至動力系統油耗超標 23% 都能寫成符合設計要求,簡直荒唐。
當驅逐艦側翻的在內部流傳開,很多人都震驚了。
過去朝鮮媒體一直宣傳 “國防奇跡”,把各種武器項目吹得很厲害,但這次事故里,艦體鋼板斷裂、焊接縫脫落的畫面,讓不少人私下嘀咕:“原來我們的軍艦這么不靠譜?”
更諷刺的是,事故前一周電視臺還播了專題片,夸軍工部門 “每顆螺絲釘都很可靠”,現在軍艦殘骸卻像打了臉一樣,撕開了 “強盛” 的假象。
其實這種只看速度出問題的事早就有過。
2023 年平壤有棟高層住宅樓倒塌,死了 30 多人,就是因為施工方為了提前完工,擅自改了地基設計。
2024 年導彈試射失敗爆炸,也是因為研發周期被壓縮了一大半。
所以這次驅逐艦事故不是偶然,而是整個體系長期只追求速度、不管實際問題的結果。
改革路上的多重阻力
當金正恩想對軍工體系進行改革時,舊的官僚系統開始用各種軟辦法抵制。
他們不會直接反對,但會故意拖延審批,一份技術方案本來 3 天能批完,現在連續 5 次被以 “格式有問題” 為由打回,甚至連具體哪里要改都不寫。
還有的在風險評估報告里故意寫錯數據,把 0.01 的誤差率寫成 1%,這種低級錯誤居然還能一路通過審批。
內部人員說,現在每份文件都要在各個部門之間轉至少兩周,“以前蓋章像流水賬,現在蓋章像走迷宮”,明顯是在故意拖后腿。
更麻煩的是,原來一些被看作金正恩親信的官員也開始態度含糊。
某個軍工重鎮的負責人在改革會上說 “堅決支持”,會后卻以 “身體不好” 為由請假,一休就是半個月。
還有曾參與制定軍工提速政策的副部長,現在開會時總是沉默,被問到就說 “需要再調研”。
這種不配合讓改革命令到下面就變了樣,原本計劃一個月完成的機構重組,兩個月了人員名單都沒定下來,基層都在說 “上面喊得響,下面沒動作”。
面對這種阻力,朝鮮高層不得不做出調整。
中央政治局發聲明說改革要 “可控”,其實就是變相妥協:不再開大會公開批斗責任人,而是悄悄帶走調查。
事故細節也不公開說了,只在小范圍發內部文件;電視臺接到命令,報道改革時只能用 “穩妥推進” 這種模糊的詞。
清津造船廠復工時很低調,沒搞儀式,還把工期從 18 個月延長到 24 個月,每天工作從 12 小時減到 8 小時,廠房門口的標語也從 “大干快上爭第一” 換成了 “每顆螺絲查三遍”。
最新的文件開頭特意加粗寫著 “慎重推進”,還增加了每周安全會、第三方質檢等制度,這說明軍工體系正在從 “求速度” 轉向 “求質量”。
不過外界覺得這種調整就是妥協,畢竟金正恩不再提 “戰時速度”,清算行動也變低調了,意味著他暫時得放緩改革節奏,遷就舊體系的慣性。
但工人們發現,雖然加班少了,技術會卻開得更頻繁了,以前被嫌棄的質檢工程師現在能直接向廠長匯報問題 ——這些小變化可能說明,改革還在進行,只是不像一開始那么強硬,而是換了種更溫和的方式推進。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