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法國南部的海濱小城戛納都會上演一場盛大的cosplay——身著華服的男男女女都是很懂電影的,走紅毯、拍照片,再看個首映。
但最近這個"高雅藝術殿堂"出了點狀況:那些標志性的起立鼓掌,正在從"此時無聲勝有聲"變成廉價表演。
掌聲不僅讓人尬到腳趾摳地,更像是電影界的衰亡預告。
走進戛納的盧米埃爾大劇院,你會看到超過2000名身著正裝的觀眾,像是被什么神秘力量操控的海豹,整齊劃一地啪啪啪拍手。
六七分鐘的掌聲?那都算"意思意思"了。
想當年,2006年吉爾莫·德爾·托羅的《潘神的迷宮》首映后,那22分鐘"山呼海嘯"般的掌聲,確實預示著這部電影后來的口碑爆棚。
那時候的掌聲,是真·情感爆發,不是現在這種"我不鼓掌就顯得我不懂藝術"的peer pressure表演。
但現在嘛,掌聲就像錢幣一樣貶值了,連贊美也進入通脹時代:從稀有殊榮到批發價,現在戛納的起立鼓掌究竟還有幾分真實性?
1984年,塞爾焦·萊昂內的《美國往事》獲得15分鐘起立鼓掌,當時堪稱曠世級別的待遇。
現在?這時長都不好意思拿出來炫耀——《聲音的歷史》9分鐘,《阿爾法》12分鐘,《情感價值》直接殺到19分鐘——這已經夠看一集《老友記》了。
媒體們也很配合,爭相報道這些數字,仿佛掌聲時長已經成了電影界的新KPI:"你的電影好不好?看掌聲分鐘數就知道了。"
到了2024年,幾乎所有入圍主競賽的片子都享受了這種"永無止境的贊美"。掌聲時長媲美短片,從"鳳毛麟角"變成"人人有份"。
那么,噓聲哪去了?消失的真實反饋哪去了?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戛納另一個"傳統藝能"——那種"激情四射"的噓聲,這十年來居然銷聲匿跡了。
以前那些被喝倒彩到懷疑人生的電影,比如文森特·加洛的《棕兔》、理查德·凱利的《南方傳奇》,還有那些讓觀眾當場"退票"的拉斯·馮·提爾作品,至少證明觀眾是有真實情感反饋的。
現在呢?盧米埃爾大劇院一片和諧,這種假裝的和諧,比真實的爭議更可怕。
難怪《好萊塢評論》要毒舌:過度的喝彩,其實是在掩蓋衰退。就像瀕危動物滅絕前的最后吶喊,電影產業似乎也在用越來越夸張的方式證明自己還活著。
想想那些自動起立的舞臺劇謝幕,程式化的歌劇返場,還有那些對文學小說的無腦吹捧——共同點都是:越沒人關注,越要制造虛假繁榮。
現在的戛納掌聲,已經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學"。片尾字幕一結束,攝像機就像狗仔隊一樣"如影隨形"地對準每位演員和導演,把他們的反應實時投到大屏幕上。
攝像師會"貼心"地給每位演員特寫鏡頭,獲得專屬掌聲時刻。演員陣容越大,掌聲越長;演員越會"營業"互動,掌聲就能"無限續杯",攝像機加持的掌聲表演學,還真的讓不少主創們沉醉其中。
長期擔任戛納電影節總監的蒂埃里·弗雷莫經常出現在觀眾席上擔任氛圍組,煽動觀眾,他認為策劃起立鼓掌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他們變得有點傻乎乎的,做作。”倫敦發行公司Modern Films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伊芙·加貝羅(Eve Gabereau)說道:“真正的起立鼓掌是美妙而感人的。現在,感覺就像要有一個時鐘和記分牌為每個人計時一樣。”
好在還有一些"社恐"導演能夠保持清醒,比如奉俊昊和韋斯·安德森,就不愛讓這種商業互吹持續太久。上周《碟中諜:最終清算》的掌聲之所以停下來,就是因為導演克里斯托弗·麥奎里機智地拿起麥克風,帶著大家"適可而止"。
不然要是讓湯姆·克魯斯爬上舞臺來個現場特技,我們可能真的要見證破紀錄的掌聲了。
掌聲計時既然如此虛榮,就容易發展出玄學,連媒體在計算掌聲時長時都出現了"玄學分歧"。《Variety》說《碟中諜》掌聲5分鐘,《Deadline》堅持說是7分半。這種"相互矛盾"的報道,很明顯每家媒體都有自己的掌聲計時標準。
諷刺的是,歷史上許多在戛納被噓的電影,后來都成了經典。
1994年的《低俗小說》因為非線性結構讓觀眾不適,最終卻拿了金棕櫚,還改變了獨立電影的語言。
2000年的《黑暗中的舞者》讓觀眾在眼淚和憤怒中分化,現在被奉為最獨特的音樂劇之一。
大衛·克羅南伯格1996年的《撞車》曾讓觀眾厭惡逃離,現在卻被深度研究推崇。
真正的藝術創新往往伴隨著爭議。當觀眾用噓聲表達真實感受時,至少證明他們被觸動了——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觸動。而現在這種一邊倒的"好評如潮",反而可能意味著藝術冒險精神的集體失蹤。
也許有一天,那種讓人思考、讓人回味、讓人在離開影院后仍然念念不忘的沉默會重新回到戛納。
因為真正的好電影,可以凝聚永恒和一日,可以名垂青史百年,不只爭20分鐘的掌聲。
Ref: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movies/movie-news/cannes-2025-standing-ovations-decline-of-cinema-1236218354/
https://www.nytimes.com/2025/05/22/movies/cannes-standing-ovation.html
https://www.tatlerasia.com/lifestyle/entertainment/cannes-cult-classics-booed
文|Tutt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