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訊(記者 蔡健雅)隨著6月1日北京正式進入汛期,防汛工作已全面進入“戰時狀態”。在5月28日召開的北京市2025年防汛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一系列防汛新舉措成為焦點。據悉,今年全市下凹橋、積水點進行了監測設備的補盲,全市774個防汛險村安裝汛情監測站,借助4G+北斗雙模通信技術確保極端天氣下數據回傳。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執行副主任、市應急局副局長李宇在發布會上坦言,當前北京仍面臨諸多防汛風險。城市積水內澇風險不容忽視,分布在城郊的231處下凹式鐵路橋涵,以及部分排水系統標準較低的路段,在強降雨來襲時極易出現內澇積水。同時,地鐵、半地下室等地下空間,也因地勢等因素存在防汛隱患。流域性洪水風險同樣嚴峻,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流域存在83處影響河道堤防安全的險工險段,北運河、潮白河的防洪工程體系尚不完善,像北運河左堤通胡大街至東六環西側路段三公里不連續堤段,雖正在進行堤防加固工程建設,但在超標準洪水面前仍有風險。
此外,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全市現有94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352條山洪溝道,山洪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域涉及7個區98個街道(鄉鎮)774個村,加之郊區旅游景點與隱患點重疊、暑期旅游旺季與汛期重合、山區通信盲區等問題,進一步加大了預警轉移難度。
面對復雜的防汛形勢,北京積極行動。去年汛后,相關部門和各區迅速開展防汛隱患排查,建立動態更新的隱患臺賬,同時加快推進道路積水點治理和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對汛前無法完工的項目,嚴格落實應急度汛措施。
在提升汛情感知能力方面,北京推出重磅舉措。全市774個防汛險村安裝的汛情監測站,采用4G+北斗雙模通信技術,即使遭遇極端天氣,4G網絡中斷,北斗通信也能確保監測數據正常回傳,為防汛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市水務局在352條山洪溝道增設地埋水尺監測設施,實施山洪溝道監測預報預警“三道防線”;市規自委則建立起覆蓋所有山區泥石流隱患點的智能監測設備,一旦監測數據達到閾值,將自動通知相關責任人啟動臨災避險程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